都能掀起潮流。

但深市距离太远,过去需要边防证, 去一趟很麻烦。而且到了地方, 人生地不熟, 能不能找到服装厂是问题。

就算找到服装厂, 进货量小了人家可能也不会搭理,只能退步去找批发商。而批发商往往看人下菜碟, 能不能进到真正物美价廉的衣服, 要看个人眼光和口才。

所以早些年, 从深市进来的服装虽然给本地的服装制造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这冲击其实有限。

是, 有些国营服装制衣厂受到冲击破产了, 但也有很多服装制衣厂活了下来, 比如王瑞珍所在的沪市第三制衣厂。

其实第三制衣厂的厂长脑子算是比较灵活的, 知道厂里入职多年的设计师都在混日子, 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过时了,就从外面招新的设计师。

知道厂里生产出来的衣服款式老旧,运到百货商场无人问津,就接来料加工,这样既能增加收入,也不用承担销售风险。

但大多数国营厂,混子多是整体风气导致的,大家都在混,一个不混的人进去,要么被同化,要么被排挤。

所以仅从外面招聘设计师,并不能解决设计部门的根本问题,除非领导有铁腕,把延续了几十年的风气整一整。

而现实是,大多数改开后混的不上不下的国营厂领导人,并没有那个铁腕。

所以第三制衣厂改革的第一条路,从一开始就没有走通。

第二条路倒是通过,所以九零年前后,第三制衣厂迎来了再一次的辉煌,在沪市同类型国营厂濒临倒闭的情况下,它扩招了员工。

但近几年,浙省的服装行业发展很快,私营服装厂可以说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