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衣厂这两年的效益本身就一般,去年因为增加了童装业务,营收有所回升,但年底这波涨价,让他们失去了好几个重要客户,他们肯定元气大伤。别说扩大规模,他们现在的人员设备可能都多了。”

王瑞珍分析说:“原本第三制衣厂愿意接手设备,是想着两家是兄弟单位,如果能把价格压下来,二手设备换掉厂里那些老旧的,再把旧设备卖出去,回拢部分资金,他们不但能将厂里设备全换成相对先进的,还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

但还是那句话,第二制衣厂都自身难保了,怎么可能因为是兄弟单位,给第三制衣厂做嫁衣?

可如果不能把价格压到最低,接手这些设备,第三制衣厂难免伤筋动骨,尤其他们年后又失去了好几个客户。

说不定这些设备到手后,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如果制衣厂是郑厂长一个人的,他一意孤行,也许这件事能成,但这是国营厂,他虽然是一把手,却没办法做到一言堂。

所以除非厂里所有领导,都和郑厂长一样只想解一时之恨,否则这事成不了。

此外,王瑞珍还有一个提议。

“我哥嫂都在第二制衣厂上班,他们近三个月,开工都断断续续,这批设备卖掉后,估计会劝说一批员工下岗。”

卖设备这件事,第二制衣厂的领导层还没宣布,王瑞珍会知道,是因为她是第三制衣厂的中层干部,参加了会议。

也正因为他们瞒得紧,王瑞珍才觉得第二制衣厂后面会有大动作。

她说:“我想,我们能不能把接收他们厂的下岗职工作为条件,和他们谈判,这样也能解决我们厂缺少熟练工的问题。”

叶薇一听,便眼睛一亮说:“这个主意好!第二制衣厂离我们租下的厂房不算远,如果愿意来我们厂工作的人多,我们可以联系客运公司,跟他们合作,每天早晚接送员工上下班。”

王瑞珍前面说得犹豫,就是因为担心两边有点距离,厂领导可能会考虑职工意见,对这提议并不感冒。

但叶薇这么一补充,距离就彻底不是问题了,王瑞珍主动说:“如果叶总您觉得可行,我可以去和第二制衣厂的人谈。”

之前她不露面,是不想打草惊蛇,现在郑厂长都给她们使绊子了,她也没必要再缩头缩脑。

波折由她而生,也该由她来解决。

叶薇同意了王瑞珍的提议,一来她在第二制衣厂认识的人多,二来也可以把这当成一次考验,看她能不能解决问题。

商量好后,王瑞珍就接手了谈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