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最近的是一对夫妻,进厂三年了,两口子在工厂工作认识成亲,丈夫是生产车间做镗工,妻子是装配车间做钳工。

年英和平安到她们家的时候,家里没有人,问了村里的人才知道两口子在拔土豆地里的野草。

两口子看到年英时,丈夫依旧没有好脸色,妻子倒是放下了镰刀,走上了田坡:“少东家,您怎么来了?”

平安从来是不会应对这种场面,她自己蹲了下来,帮忙除草。

年英也不好意思耽搁人家除草的时间,于是也跟了上来:“我们一边除草一边聊吧。”

年英蹲了下来,这才意识到她从来没有做过这种活,该怎么除草都不知道。

于是年英就看着旁边的平安,平安拔什么样的草,她也跟着拔什么样的草。

这样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反而让她没有聊事情了。

妻子看了看这个少东家,又看了看自己的丈夫,丈夫对她摇了摇头,她们愿意来拔草就来拔吧。

于是四个人就安静地拔草,拔了三个多小时,年英的腿都蹲麻了,起来的时候,头晕目眩。

妻子有点过意不去,说道:“少东家去我们家喝点茶。”

两个人这才跟着回了家。

路上,妻子也直接说道:“我们不准备回城了。”

“以前是因为我们家里没田没地,实在是没活头了,现在我们也有田有地了,心里也有个盼头了,我们就准备在家里种田种地,养家糊口。”

年英听着这个理由,她说不出任何话来,她把两个人最后一个月的工钱给了她们。

“无论什么时候你们想回来,振兴机械厂都会欢迎你们。”年英走的时候对两个人说道。

妻子这才发现,少东家来的时候没有坐车,而是坐着马板车。

年英把那辆车卖了,无论工人们愿不愿意回来,她都应该把最后这个月的工钱发了。

两口子晚上睡觉,妻子翻来覆去睡不着。

“咱们要不要回去?”

“回去做什么?工厂还不一定能够开,回去也是耽搁时间。”

“田地可以让二婶她们种着。”妻子叹了一口气,“我这段时间总是想起工厂的日子,那个时候咱们研究出了新型号,敲锣打鼓地通报,多风光啊。”

“每次回来,大家都说我们两口子有出息。”

男人陷入了沉默。

“我觉得少东家虽然年轻,但比她父亲要强得多。”妻子说道:“有田有地虽然好,但一来个大水或许旱灾,到时候又要吃不起饭。”

男人也沉默了。

另一边,年英和平安就这样走了一个又一个地方,有工人愿意回来,也有不回来的。

年英都是承诺只要他们愿意回来,振兴会永远欢迎。

最后愿意回来的工人也有了一半,包括那对夫妻,而工业部那边也确定了来学习的人员。

年英很快找到了生产部部长,共同与工业部对接。

这一次需要培训的方向主要是机械厂的生产流程,她们需要培训出技工,技术师,工程师,总工程师。

这是以前没有的事情,这个时候原本振兴机械厂的总工程师也离开了,年英咬了咬牙,直接把平安推了上去。

西南工业部寻找了十五个具有初中文化的知识分子,争取培养成技术师,又找了40个工人,需要培养成技工。

他们的目标是来实习半年,回去以后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小组。

这半年里,他们本地在进行机械厂的厂房建造,各种机器也在购买中,所以他们这里培训技术人员就非常重要。

如此一来,振兴机械厂的压力就大了,时间紧,任务重。

年英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接收培训人员,还不等人到,新的意外出现了。

这天早上他们听广播就听到到了一个新的消息。

“优升机械厂即将开工,欢迎各位有志之士进入优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