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皎:“……”

顺你妹啊!你故意把话题往这方向引,能不顺吗!

大bos这一段常用凑字数内容,大致意思是说:想要国家安泰,就要百姓安泰,想要百姓安泰,就要惩奸除恶,想要惩奸除恶,就得令行禁止,想要令行禁止就得政令畅通……然后绕一个大圈子,从基层知县,一路说到各省布政使按察使的各项行政事务管理准则,最后写一段抒情感叹,鼓励官员们勤政爱民、戮力同心,刚好凑够一千字。

实际上,谢夺就是把“国家公务员工作守则”完整转述了一遍。

策论约定俗成的字数要求是两千以上,谢夺的这段“万用工作指导守则”直接占了一半!

用一次也就算了,他每次写策论都要用。

这要搁在学校里,都够大bos在国旗下朗读检讨书了,偷懒手段极其恶劣!

跟看见学渣期末考试答卷的班主任一样,韩皎此刻血压直线升高,拳头渐渐捏紧。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打也打不过,训又不敢训,韩先生被迫和蔼可亲,开始耐心给大bos讲解一些简单实用的策论技巧。

然而大bos不领情,特意指出韩皎所引用的典故中被忽视的条件,以论证其引发的结果,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并不能用来论证策论的论点。

一番争论过后,韩皎渐渐发现了问题所在

谢夺不喜欢生搬硬套地利用历史典故,去证实某一句先贤思想的正确性。

谢夺认为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应对,要充分观察事件全局中的每一个不确定因素,梳理之后给出详尽解决方案,而不是反过来,提取某个事件中片面的条件和结果,来论证某个论断的正确性。

实际上造成事件结果的因素很复杂,把整件事归结成一种单一的经验结论,会造成应对新问题时思路狭隘、纸上谈兵等低级错误。

韩皎其实能理解谢夺这种完美主义的行事作风,但是皇家学院里的策论就是这种固定套路:引经据典,论证某个先贤思想的正确性。

这就好像做理解题,文章作者本人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考试标准的答题思路。

讨论持续了近两个时辰,八皇子和十皇子都已经下课踢球去了,只剩下韩皎还在独自面对问题学生九皇子。

其实不能简单的把谢夺归类为学渣,因为韩皎发现,谢夺很擅长处理实际问题。

比如,韩皎试着谈起某些文牍房里保存的危机事件记录,谢夺只需简单询问一些必要信息后,就能果断给出详尽可行的解决方案。

思路出奇制胜,直指要害。

怪不得皇帝批折子的时候喜欢拉上谢夺帮忙,这小子的办事效率简直不可思议。

可这种整体化的缜密判断力,导致谢夺不适应策论的模式套路。

他其实不是写不出严谨的策论,而是因为对细节的严谨,没法随意引经据典高谈阔论,去论证某个先贤的哲学思想,很多时候,他甚至认为先贤的论点本身都不够严谨,经不起推敲。

写策论这件事在谢夺看来,费劲且毫无意义,所以他总是回避。

分节阅读18

韩皎下了最后通牒:“殿下,逃避不能解决问题,您不试着习惯策论的传统写法,皇上只会逼您写更多策论。”

“我写不出来。”谢夺死猪不怕开水烫。

韩皎危险地眯起眼警告:“少写一篇策论,照规矩,要打十下手板子,殿下还有四篇策论没写,那就是四十下手板子。”

“先生要亲自动手么。”谢夺突然笑起来,胳膊支在书案上,一手托着侧脸,态度散漫地盯着小神童:“拿出你砍树皮的力气,亲自对我动刑。”

韩皎瞳孔骤缩:“……”

明白了,全都明白了!

臭弟弟早就想出了最佳应对方案:以后不想写作业,就让韩皎打手板子。

十下手板子换一篇策论,学渣的最优抉择,因为棉花先生下手不会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