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1 / 2)

一行人在车上摇摇晃晃,也不能一直睡觉吧,醒着干坐着也无聊,这时候又没有智能手机玩,自然就只有聊天了会。

更何况这时候西北很多地方的路况不算太好,吉普车的减震功能没有那么好,摇摇晃晃的,本来也不容易睡着。

施向南是出钱的老板,其他人不管以前是什么身份,现在都算是拿她工资的人,他们不可能找她聊天。

方立军和严文娴以前大部分生活都在部队里,其中一半还在出保密任务,啥也不能说。

既然已经不在部队,家里的事基本都是一团糟,提起来就堵心。

实在乏善可陈。

幸好有王永昌这个嘴皮子利索、又能说的人在。

一路上他的嘴基本就没停过,关键还不影响人家开车。

就很神奇。

说到他认为的司机必备技能,他更是说的唾沫横飞,根本停不下来。

“会学方言啥意思?这年头的都欺生,啥意思?一听你是外地口音就逮着你欺负啊!要是去几趟就能学会几句当地简单的方言打招呼,危险程度就大大降低了。会说话又是啥意思?脸皮厚会说话就能交到朋友,朋友多了,路就好走了!”

“像我老王啊,不光在咱们九河市有不少朋友,咱们九河市周边几个市里也都认识人,省城里也有三五个约得出来的朋友!”

“就连少数民族那边也有熟人的!”

方立军和严文娴都是光听不说,还是施向南搭了一句话:“王老哥本事真不小,要不也能买下这么好的车了!这会儿全国都没多少人能买到一辆吉普吧?也是找你朋友帮的忙吗?你怎么认识这么多人的啊?真厉害!”

最后一句瘙到了王永昌的痒处,他立刻来了劲头。

开始说起自己几几年几月,在哪里跑车遇到了什么事儿、认识了什么人、后来又怎么熟悉起来……

只需要施向南时不时感叹一句“真的吗”“太厉害了“或者问一句“为什么”,王永昌就能不停地说下去。

车上每个人都备了一个水壶,方立军和严文娴当兵出身,不缺军用水壶。

施向南是特意找人帮忙买了一个,军用水壶耐摔耐用,品质很过关,她也喜欢用。

王永昌就不用说了,长途跑车的老司机,车上都备着饼干火腿肠和差不多跟暖水瓶一样大的水壶,里头还会及时把水补满,就怕发生什么突发状况,没有食物和水。

他是车上最不缺水的人,说得嘴巴干了就咕咚咕咚喝两口,继续说。

而且他去过的地方多,

简直跟个车载广播似的。

这样一路下来,车上竟然一直都很热闹。

施向南给王永昌报个目的地,他就方向盘一打往那边去了。

有这么个认路的老司机在,施向南真是省了不少事。

他们去的也都是九河市附近的市、和县城,这些地方离得比较近。

做生意的本就长着千里眼顺风耳的,早就已经听说了九河市有种西施瓜子卖得好。

施向南推销得还算顺利,很多卖副食的店里尝过施向南带的样品后,都表示愿意进货试试看。

但在运输这个问题上往往会卡住。

李小明是自己本来就开了八家连锁店,自己有熟悉的货车和司机,再说九河市和云山县城相隔不远,运输费用不大。

但别的市里就不一样了。

路太远了,牛车自行车肯定不现实,一两天都到不了。

去进货万一遇到个大风大雪天气,隔在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那可是会要人命的。

要请货车的话,运输成本就太大了!

施向南零售六毛五,批发五毛五,批发三百斤起售,批发多少都是这个批发价。

李小明一天一万斤瓜子,这么大的量都还是五毛五呢。

这些人不可能比这个数字更高,要让施向南降低批发价显然也不现实。

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