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夫郎嫁了人都是委屈的多,像汤五哥这般坦坦荡荡有勇气的,还真是少见,佩服。”
因此这汤五哥的故事,不管是折子戏、说书的,妇人夫郎们爱听的多,其次是书生,也会替汤五哥叫一声好,为了表现和胡康划清界限他们可不是胡康那种形象的读书人。
一句话:踩在胡康头上彰显自己的形象。
哪个读书人都不愿意说‘你肖似胡康’,胡康可是考上举人就收取贿赂、谋害岳家、休糟糠之妻,种种亏德行为,读书人不愿意沾染污名,自然是对汤五哥故事大加称赞,还有人与了文章表达对汤五哥勇气的钦佩。
换来民间百姓一声叫好。
这故事热度高了,总会有些乌烟瘴气之流,自诩‘小众’、‘理智’,为胡康辩解一下现在东市那个说书的就很能共情胡康,非得给胡康编个好下场,不过不敢惹众怒,说汤五哥的坏话。
但现在看,百姓们不买单不叫好不说,还得骂到头上去。
说了一通,话题最后又拐回来了。
“听你们这般说,我是真想尝尝汤五哥的手艺了。”
“我也是。”
“听着就好吃,也不知汤五哥还要守多久的孝?”
“咱们民间小老百姓的要过日子糊口,定不会守那三年,我家巷子里有一户,他娘刚一走,下葬白事七日完了,第八日就该干活的干活了。”
“是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