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观气小楼:

《三国志·蜀志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群少受学于舒,专心候业。于庭中作小楼,家富多奴,常令奴更直于楼上视天灾;才见一气,即白群,群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

8.十二时辰制(诸如子时午时)实际上在南北朝时期才形成,在汉朝将一天分作十二等分的制度实际上还未存在。

参照各地出土汉简出现的时刻名,多数十分相似,但并非完全一致,有些甚至比较笼统,譬如“黄昏”“昏时”“黎明”

目前较为公认的一套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 隅中、日中、日昳(die) 、哺时、日入、黄昏、人定。《三国志译注卷三》作者方北辰2596

如果想看对出土汉简里显示出的时辰进行具体对比的图的话,可以看《古代中國的24小時》作者柿沼陽平,八旗文化出版(台湾的)p58

第10章 第10章

“谦谦君子,于嗟麟兮。”

车轮滚滚,街市上又嘈杂不堪,以至于车夫在听到后面的贵人轻声发出的感叹时,起初只以为是自己的错觉。

但他之所以能被派来为这位都城高官驾车,靠的就是这份谨小慎微。

因此,在短暂地迟疑过后,他还是稍稍减缓速度。

待到行人较少的地方了,他停靠一旁,忐忑地回头询问道:“敢问令君,适才可有吩咐?”

这位贵人此时显然还有些心不在焉。

听出车夫语气中的小心翼翼,他回过神,不疾不徐地收回往后看的视线,温声道:“无事。”

经那惊鸿一瞥,他方知何为“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的确动过让车夫调转车头、回去仔细问鉴那人的心思。

只是理智到底制止了这一点。

他身上事务繁多,不好在广陵多加耽误。

且如此仓促,也未免太过失礼,恐使对方不快。

尽管说服了自己,他仍难掩遗憾,轻叹了一声。

若是他所料不岔,应不必急于一时。

虞临被仆从引至陈矫所中堂,那袅袅残香变得稍稀浅了些。

显而易见,刚乘车离去的那位,便是陈矫邸的上一位客人。

虞临静静正座,内心安平如镜。

平心而论,比起昨晚他客卧中那明显过犹不及的刺鼻熏香比,这丝丝缕缕的残香显得恬淡沉静,深邃清幽,倒难得地不令他反感。

不过。

虞临的视线落在一旁。

真正让他有些在意的,是隔了整整三道屏风之后,有一人正隐身其中。

除了被重重阻隔后显得极细微的呼吸声外,藏身者并未发出任何多余声响,但仍然躲不过他的耳力。

虞临漫无边际地猜测着:这究竟是凑巧,还是对方想试探自己什么?

如果是试探他的定力的话,他只需要视而不见;要是意在测试他的听觉,那他就应该一语道破对方身份;如果是为了检测他的武勇安排的假刺客,他就应该悄无声息地将对方从屏风后揪出来,再梆梆给上几拳……

“若虞郎喜爱此香,某可去信,待征得令君之允,便将此香香方抄录一份,送予虞郎。”

宅邸的主人从外入内,看出虞临似在愣神。

他浑然不知姗姗来迟的自己,到底是及时赶在了对方付诸行动前。

他笑着捋了捋须,委婉地提醒对方、自己已然来到。

“陈国虞临虞子至,见过陈功曹。”

虞临神色从容,起身行礼。

这道声音无疑十分耳熟,他一下就认出是属于昨晚那段对话里曾出现的中年男性的。

原来对方便是深得太守陈登看重的郡功曹陈矫。

“功曹之盛情,鄙人心领,愧不敢受。敢问令君是?”

仍对别名、称号、官职和表字混谈的风气感到不适应,虞临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