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听人提到“令君”,虞临脑海里率先浮现的就是那缕萦绕不去的香气,然后被勾起了一点点好奇心。
他随口问道:“府君口中所言‘令君’,可是姓荀?”
“正是。”
陈登语气笃定,隐带钦佩:“令君举贤识才之能,可谓当世无二。受令君所荐者,或正身洁己、忠正无邪,或权略多奇、英才俊逸,从未闻庸碌素餐者。”
噢。
如果是真的话,那个闻起来香香的人倒是挺厉害的。
虞临懒洋洋地想着。
作者有话说:
注释:
1.君子有徽猷,蒸庶与属 (蒸庶就是百姓的意思)
化用自“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诗经·小雅·角弓》第七章
2.季弼=陈矫表字
3.运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
出自陈琳写的那篇檄文
4.何相见之晚也!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典略》曰:“赵戬,字叔茂,京兆长陵人也。质而好学,言称《诗》 、 《书》 ;爱恤于人,不论疏密。辟公府,入为尚书选部郎。董卓欲以所私,并充台阁,戬拒不听。卓怒,召戬欲杀之;观者皆为戬惧,而戬自若。及见卓,引辞正色,陈说是非;卓虽凶戾,屈而谢之。迁平陵令。故将王允被害,莫敢近者,戬弃官收敛之。三辅乱,戬客荆州,刘表以为宾客。曹公平荆州,执戬手曰:‘何相见之晚也!’遂辟为掾。后为五官将司马,相国钟繇长史。年六十余卒。 ”
5. 郭嘉评价孙策的原话很有名,这里摘一下
《三国志·魏志·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第12章 第12章
说到这里,陈登忽心生一念。
虽是临时起意,历来雷厉风行的他当下就命人取来笔墨,潇洒挥毫,当场写就了一封推荐信,交到虞临手里。
“某虽不才,同令君亦曾有数面之缘,应有些薄面。”他口吻轻松道:“此信寻常,或可助子至省去一些琐务。”
似是知道虞临想要拒绝,他又补充了句:“还望子至收下。”
曹营众皆知司空素对荀令君极为敬重,在同劲敌袁冀州官渡对阵的关键时刻,连天子所在的许都交予对方坐镇,军机要事也不忘去信对方,征询意见。
荀彧亦不负所托,居中持重,当其劳剧,夙夜不懈。
若有难得闲暇,则替主寻觅贤才,无私予以举荐。
可想而知,诸多士子徘徊于许都,无不渴盼见上这位可辨识千里马的伯乐一面,好在风头正盛的曹营谋得一官半职。
荀邸门前长期车马盈门,倘若只似寻常士人般向仆役递上木谒,恐怕要候上许久。
现有下邳陈氏、一郡太守的亲笔信在手,待遇便截然不同了。
虞临考虑片刻,大大方方地收了下来:“多谢府君。”
“举手之劳,不必言谢。”陈登莞尔,玩笑道:“日后当谢我者,另有他人。”
若他所料不差,以文若之折节爱士,但凡亲眼见上虞临一面必将心喜,届时便会写信相谢。
虞临不明所以,也未去细想他话中玄机,将信熨帖地收好了。
眼看着自己要回衙署继续处理公务,下次再见虞临不知将待几时,陈登既是不舍,又有些意犹未尽。
又拖延了一小会,他不得不要告辞时,忽然想起一事,温声问道:“我观子至未带家眷,亦不似携有仆役奴婢。北上途中,难免受琐务所劳,甚是不美。若子至不嫌,我愿以二十健仆相赠。”
毕竟正逢乱世,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