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头雾水的路人不同,他遥遥地瞥了他们胸前所佩的青翅燕尾徽一眼,一下就认出这是孙策军中徽识,旋即多少猜出了他们的来意。
应该是为休战进行谈判的使者。
在移开目光前,他不经意地一抬眸,正巧跟被护在最中间、必是为首的那人对上了视线。
许是因为身处敌城,对方原本有些刻意地板着面孔,做出一副不苟言笑的傲然姿态。
视线交汇的瞬间,那人倏然将眼睁大了。
虞临缓缓地眨了下眼。
对方看着不过弱冠,在夕阳残辉下,须发颜色尤为偏浅,体态是较为罕见的长上短下。
而这么年轻就能作为主使,不是辩才卓绝,就是主公亲戚。
目光的相触一瞬即逝,并未在虞临心上留痕。
不同于那人不断在马背上回看的别扭姿态,他漫不经心地转过身去,开始品尝那碗香气扑鼻的豆饭了。
这还是他头回在小吃摊上买吃食呢。
作者有话说:
注释:
斓狌
1.弛道
《史记正义》引应劭注说:“谓于驰道外筑墙,天子于中行,外人不见。”因此最早的驰道是仅供皇帝一人使用的专门的交通道路。因为要保证皇帝的安全,所以在驰道两边要筑有墙垣。秦始皇巡视的足迹到哪里,沿途的驰道也就随之建立起来,关中通往关东的交通线路也逐步形成,即由都城向四周的各郡县放射,所以司马迁才说,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史记·秦始皇本纪》)驰道的建筑材料是由黄土夯筑,路的表面平整,没有杂草。到了汉代,驰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外面的旁路,则允许百姓自由通行。驰道也需要不断地修整,有时耗费工时也很大,《史记·平准书》就记载了西汉武帝时“天下郡国皆予治道桥,缮故宫”的情况。
秦汉两代驰道的特点是呈东西向,其线路从京城出发,向东出函谷关,经河南境内的洛阳到达定陶,最后抵达今天山东境内的临淄,贯通东西。
(摘自《秦汉社会日常生活》作者王凯旋,中国工人出版社,p153-154)
2.城市布局
秦汉城市宫殿和官署占据着城中的主要位置,在宫殿区四周还另外筑有宫墙。据考古勘测,汉代长安城中的长乐宫和未央宫的宫墙长度分别为10公里多和接近9公里。这两处宫殿区就占据了长安城全城面积的二分之一。(参见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 转引自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东汉洛阳的情况也大体如此。而其他一些郡县城市,官署、宫殿也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因此,秦汉城市的政治功能是它的又一特点。
秦汉城市的街巷布局呈经纬分布,《三辅黄图》卷二引《三辅旧事》记载:“长安城中八街九陌。”《后汉书·百官志》注引蔡质《汉仪》记载:“洛阳二十四街。”所谓“八街九陌”和“二十四街”,即是纵横交叉排列,犹如今天的东西为路、南北为街的排列。前面我们曾说道,城门中以居中者为最大,城内街道也相应地以通往各自方向的中心城门为最宽。以长安城为例, 最大的一条街道南北纵贯5000多米,宽达20米,全部街面近50平方米,皇帝专行的驰道处在正中位置。东汉洛阳城的街道宽、长及一些设施也同长安城极其相似。秦汉城市的又一重要成就是“复道”的建设,其特点是部分建于地面之上,可以跨越其他街路或建筑物,形成立体人行桥;但在汉代,它的使用权和专属权只属于皇帝所有。(摘自《秦汉社会日常生活》作者王凯旋,中国工人出版社,p136-137)
3.甘豆羹
食用干饭时往往加水,谓之“飧”。但也常有边食干饭边饮水者,有条件的则饮温汤。较讲究的则“以羹浇饭”谓之“赞”(《说文》)。豆类也可做饭, 但完全以豆为主食,则被视为贫困生活。《东观汉记》:闵仲叔,太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