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诸葛之故乡。盖神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故谷风发而驺虞啸,云雷升而潜鳞骧;挚解褐于三聘,尼得招而褰裳;管豹变于受命,贡感激以回庄;异徐生之摘宝,释卧龙于深藏;伟刘氏之倾盖,嘉吾子之周行。夫有知己之主,则有竭命之良;固所以三分我汉鼎,跨带我边荒;抗衡我北面,驰骋我魏疆者也。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异世通梦,恨不同生。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甃,又何秘要!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臧文既没,以言见称;又未若子,言行并征。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于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扆莅事,民言不流。刑中于郑,教美于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匪皋则伊,宁彼管、晏?岂徒圣宣,慷慨屡叹!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谁能不殁?贵有遗格。惟子之勋,移风来世;咏歌余典,懦夫将厉。遐哉邈矣!厥规卓矣!凡若吾子,难可究已。畴昔之乖,万里殊途;今我来思,觌尔故墟。汉高归魂于丰、沛,太公五世而反周;想罔两以仿佛,冀影响之有余。魂而有灵,岂其识诸!’”

6.汤遇伊尹,周获吕望

汤:商族领袖。任用伊尹执政,扩张力量。后灭夏,建立商王朝。事见《史记》 卷三《商本纪》。伊尹:商朝大臣。传说为奴隶出身。充当陪嫁的小臣到商,受到汤的重用,帮助汤灭夏。汤死,又辅佐继位的君主多人。事见《史记》卷三《殷本纪》。

周:指周文王。姬姓。名昌。商末周族的领袖。曾被商纣囚禁。统治期间,发展力量,访求和任用吕尚。后吕尚帮助继位的武王灭商。事见《史记》卷四《周本纪》。吕望:即吕尚。

原句出自:《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第二》“……虽汤遇伊尹,周获吕望,世祖未定而得河右;方之今日,岂复是过?普天一统,于是定矣!《书》不云乎:‘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大赦天下,与之更始。其明下州郡,咸使闻知。特下燕国,奉宣诏恩。令普天率土,备闻斯庆。 ”

第14章 第14章

在前往邺城的过程中,虞临一改之前日夜兼程的做法。

平时可以直接翻越的崎岖山峦,他优哉游哉地选择花时间去绕开。

遇上沁凉湍急的河流,或是幽深邃远的湖泊,他便就地伐木为舟,无楫而泛。

偶尔还就地取材制成鱼竿,坐于扁舟上垂钓一番。

期间不时遇到一些藏身山中避难的流民,他通常只在暗中观察一阵对方的种田方式、作为日后参考后,就安静离去,并未打扰。

他难得有些偷懒地想,要是在自己抵达邺城之前,官渡战役已经决出胜负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友人们曾一致断定,这场战役不可能过于持久。

尤其曹军兵少,不堪长期消耗,至多能支撑满一年。

虞临并不了解双方很是豪华的谋士武将阵容,因此并未参与友人们唇枪舌剑式的友好讨论。

不过,单从他最为关注的种植方面分析,他也十分赞同这个观点。

参考过近年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大小战事,在双方皆都全军而出、势要一决胜负的情况下,能打成持久战的可能性堪称微乎其微。

不因别的,单是粮草供应,就不可为长久计。

按照虞临的观察和计算,一位年轻军士所需的口粮约为每月四斛,这还不包括兵器和衣物等损耗物况且被征入行伍之中的这些寻常兵卒,原本多是躬耕田野的田父。

田地被大量荒废,最重要的人口则在一场场战事中被飞快损耗,此消彼长下,粮草耗尽的那天可谓近在眼前。

袁绍横据河北四州,可谓沃野千里,兵多将广;又有着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无数士人归心,经营冀州不过短短数年,其麾下已是智士悍将如云;再观其先反客为主、逼走韩馥,后先连击破黑山军、公孙瓒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