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

在本能的不住示警下,他们含泪恨恨咬牙,终是不得不忍痛丢下必死无疑的同伴,一步三回头地往来时的路退去。

作者有话说:

注释:

1. 东汉时期的复合弓

"汉代驻守在长城的军士穿着的是铁制的护甲和头盔,但是在三国时这种装备并非人人都能拥有。据记载,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宣称袁绍的军队有一万套护甲;而袁绍拥兵十万,可见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配备装备。其他士兵只能自我满足于皮制的简装或棉衣,虽然其中一些人可能拿有竹木制的盾牌,但在接战装备优良的敌人时,他们还是不堪一击的。

他们使用的基本武器与4个世纪前秦始皇兵马俑所持基本一样: 矛、戟和剑,但为了适应近战和自卫而做的更小。有时也会使用竹制或木制的弓,但是最有效的是复合材料的弓,由角、骨、筋和木头粘合而成致死射程可以达到150米。然而,经过训练才能使用它们”

内容摘自《国之枭雄:曹操传》作者【澳】张磊夫 江苏人民出版社p141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六分册,102-106页,其中讨论了汉代常用的复合弓,并配有插图及截面的原理图解,以及爱德华· 特韦克(Luttwak,EdwardN.)的《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从公元一世纪到三世纪》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oman Empire from the first century A.D.to the third),22-28页,其中深入地讨论了公元4、5世纪匈奴人在欧洲使用这种弓的情况。他讨论了箭是如何在长距离下还能够穿透护甲的,这一点在西方人眼中至今也很不可思议,所以只装备有投枪、投石器或简单弓箭的步兵团相比之下就没什么用武之地了。 勒特韦克在24页中指出,“经过恰当地加工,从兽皮或筋腱中提炼出的胶几乎要比所有同时代的粘合剂都要强固,但它易受潮,它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四民月令》中总结到, 材料中含有角的弓弩在潮湿的夏季无法使用,而简单的竹木弓不受此影响。当季复合弓又投入使用时,其他形式的弓就可以入库了:《四民月令》;许悼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221、225页

2.“高鼻深目,披一头长发,胡须”

匈奴人的服饰和辫发,史载不详。《淮南子·齐俗训》说:匈奴之族, 纵体施发。所谓“纵体”就是不检束容止,“施发”就是披发。《周书》卷五O《突厥传》说:突厥,其俗披发左衽,犹古之匈奴也。《汉书·李陵传》 载李陵、卫律在匈奴招待汉使时,两人皆胡服椎髻。考自春秋战国以至秦汉,大抵北方民族披发,南方民族椎髻。《汉书》卷四三《陆贾传》载陆贾出使南越,南越王尉佗结(即椎髻)而见贾。颜师古注:椎髻者,一撮之发,其形如椎。李陵和卫律的胡服是何样式,不得而知,但他们的椎髻,恐怕不是匈奴人的发式,因为匈奴人一般都是披发的,这不仅文献(如《淮南子》及《周书》)都如此说,考古中也有线索可寻。1955年至1957年在陕西长安汉上林苑(今沣西客省庄)发掘了一座特殊的墓葬(第140号墓葬),随葬品中有两块长方形铜牌,铜牌的透雕花纹是:有两匹马和两个人,两人互相搂住对方的腰部和一腿作摔跤状;二人俱高鼻,披长发,穿绑腿裤。1据考古学家鉴定,这是一座匈奴墓葬,死者可能是匈奴派往汉朝的使臣或使臣的随员。这个墓葬的发掘,为帮助了解匈奴人的发式、服饰、容貌2和摔跤的习俗与姿态,提供了实物的证据,虽然这个墓葬不是出现在大漠南北匈奴人的聚居区。《匈奴通史》作者林幹 人民出版社p158-159

3.蔡文姬:

“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后汉书·列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