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电转间,二人的目光只短暂相触,荀彧便极自然地转而看向一旁神色略显紧张的杜畿,含笑致意。
四人于耿纪的介绍下向彼此见礼,又重新落了座。
荀彧温声道:“伯侯与子至跋山涉水,越邅蹇之隔,定已鞍马劳顿。不知途中可还顺遂?”
虞临抬眸。
在他看来,这无疑是个很适合当面试开头的问句:以脉脉温情的关怀表达亲和,简单的话题又极容易发散和加深。
要是想阿谀逢迎,就可以对沿途遇见的匪徒只字不提,一心赞美在曹公治下州境安宁,万民归心。
要是想展现自己的能力,就可以针对性提出途中遭遇的困难,再给出自己想到的解决方法。
不愧是经验丰富的招聘方,虞临面无微澜地评价。
在作答前,杜畿先是看了一言不发的虞临一眼。
本还想抄杜畿答案的虞临受到催促,只好自己先说了。
“多谢令君关怀,尚可。”意识到这个答案太短促,虞临又补充了句:“路途顺遂,并无阻滞。”
他态度坦诚,措辞简练。
毕竟在他眼里,路上的确没有遇见过能称得上困难的情况。
杜畿眼前微黑。
的确,他眼中九死一生的劫难,于虞君而言,却不过是区区几名不堪一击的拦路蟊贼。
就如熛炭之于沧海,覆灭不过反掌之易。
见虞临毫无继续开口的意思,杜畿才收拾好自己难以言喻的心情,顺着路中所见所闻,开始了自己的阐述:“幸得曹公庇佑,道路不复阻隔,畿等微末方得归乡,实乃大幸。然关西诸将首鼠两端,或作壁上观,或摇摆不定,致使民心惶惶,盗匪横行……”
荀彧神情温和,认真聆听,不时就细节发问一二。
耿纪原本也带笑听着,但见虞临始终不语,不禁有些担心。
若还不展露才华,就要错过这大好时机了!
于是找了些荀彧未注意到的小间隙,他轻咳一声,又飞快地冲坐在对面席上的虞临使了使眼色。
虞临却飞快地错开了眼。
就在耿纪以为只是巧合,还想继续提醒对方时,就见虞临欲盖弥彰地端起了先前从未碰过的茶盏,垂眸低首,仿佛很是专注地饮用起来。
耿纪:“……”
他这下是明白了。
荀彧考校杜畿时,虞则仔细地端详起了荀彧。
暂时没能见到曹操,但能见到对方最重视的心腹大臣,也相去不远。
他并非不知道这一举动,大概是同士人尊奉的仪礼相悖的。
但连作为君子典范的荀彧都率先违反了这一点,做出偷听邻人说话的事了……
这么一想,虞临立马变得理直气壮起来。
既然对方失礼在先,那就必须默认他无礼在后。
荀彧神态始终自若,的确完全不在意他那起初还稍做掩饰、后来索性变得光明正大的打量。
虞临在心里对荀彧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在文官里,荀彧称得上身量颇高,手足修长,身上很香。
穿着宽大的玄色官袍,发冠整洁,腰佩印绶,身上很香。
嗓音低沉,语速不急不躁,很是温缓,身上……真的很香。
虞临凝眉,很轻地侧了侧脸。
这样做的话,一来可以缓解低频声线对耳廓产生的奇怪影响,二来能稍微挥去那股香气。
倒非是叫人厌恶的浓郁,但他的嗅觉到底太灵敏,又不习惯接触这种无处不在、环绕式的香气。
总会分散他的注意力。
荀彧虽一直同杜畿对话,眼角余光却不时落在虞临身上。
瞥见他稍显不自在的反应后,荀彧微微一怔,隐约意识到了什么。
不过,此时并非采取措施的好时机。
恰在此时,杜畿也暂时结束了自己的讲述,下意识地看了始终缄默、似受了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