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也正如他所料。
在二人品那浅褐色的茶羹时,荀彧以“鱼”这一主题作延伸的,是一桩发生在建武三年十二月即光武时期的一桩官司。
虞临一边听,一边在心里概括。
发生纠葛的双方,一是担任甲渠侯之职的粟君,一是名叫寇恩的客民。客民受粟君雇佣去兜售五千条鱼来取得一定报酬,但鱼价必须卖够四十万钱。
最后所卖的总价却未能达到要求,哪怕将提前收取的酬金那头牛卖掉后,也仍旧差了八万钱。
于是倒霉的客民非但白忙一场,还连自己的车器杂物、儿子的工钱、甚至是先前替粟君购置物品的钱财都一概被扣押。
偏偏粟君还嫌不够,于次年继续告发寇恩欠牛不还。
虞临听到这里,实在忍不住了。
“车器杂物一万五千六百钱,寇恩之子工钱八万……”他蹙着眉,顺畅地将刚才涉及的所有钱数一一报出,并流利地给出了计算结果:“粟君反欠寇恩两万四千六百钱才是。”
事实是,已经掠尽寇恩一家财富,超额弥补了自己“损失”的粟君,却贪得无厌,反而成了控告寇恩欠债的一方。
不防虞临转瞬便将数算了出来,荀彧不禁一怔。
“确为如此。”
思及寇恩昔日惶恐窘迫,荀彧叹息。
下一瞬,虞临极快地错开了原本与荀彧对视的目光。
荀彧看去,只察那乌睫凝霜,眸底日星隐耀,光色阴翳。
“官从贷殖,必夺民利。”
就在他隐约感觉虞临气势似含冷沉、好似藏锋出鞘的锋锐时,却听对方的口吻是一日既往的平静:“如此看来,今日之祸,根源早于光武时便已埋下了。”
一棵早已被蛀空的朽木,被稚童轻易地连根推倒,不正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作者有话说:
1.荀彧的生活朴素
《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彧及攸并贵重,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
2.葵=冬寒菜=冬苋菜
《诗经·豳bin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
一般用来做羹
3.笋:
秦汉时期,人们认为笋是美味蔬菜。张衡《南都赋》所罗列的园圃植物中就有笋。汉代的笋有春夏笋和冬笋两种。《东观汉记》记载,东汉初年马援南征,在荔浦品尝到冬笋,大为赞赏,称“其味美于春夏笋”。摘自《秦汉的飨宴》作者王辉,北京日报出版社,P75
4.胡荽=芫荽=香菜
西晋张华所撰《博物志》谓张骞使西域,“得胡荽”。胡荽是调味蔬菜之一,《齐民要术》记载的一款“胡羹”的制法中就以“胡荽”调味。由于胡荽气味辛温,有发汗透疹开胃之功,因此也可入药。摘自《秦汉的飨宴》作者王辉,北京日报出版社,P80
5.鱼鲙用鲤鱼
脍法所治之鱼以“鲤鱼”为多。枚乘《七发》:“薄耆之炙,鲜鲤之鲙。”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珍肴,金盘鲙鲤鱼。”这些材料都说明汉代时,鲤鱼为制鲙首选。除了生鱼片外,汉代人可能也生吃鱼子(鱼卵) 摘自《秦汉的飨宴》作者王辉,北京日报出版社,P58.
5.五千头鱼的官司细节:(甲渠候是官职名)
1972年至1976年,甘肃额济纳河流域居延地区的汉代城障烽塞发掘汉简近两万枚。其中,22号房址出土的“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书尤为值得关注。该册文书反映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发生的一起甲渠候粟君与客民寇恩的经济诉讼。综观全文,此案的大概情节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一个名叫“寇恩”的客民受甲渠候粟君的雇佣运送五千条鱼去出售,议定给付工钱为一头牛和二十七石谷,但鱼价须卖够四十万钱。寇恩未卖至此数,卖掉作为工钱的那头牛才凑足三十二万钱,还欠八万钱。于是粟君扣押了寇恩的一些车器杂物,价值一万五千六百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