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1 / 2)

两人原是打算走庐州而返,殷晴念及一事,便央燕归绕行钱塘。

钱塘江水滚滚,潮头如雪,奔流如涛,与临月湖愁风怨雨,风月婉转,各有不同。到钱塘时日头已经往下斜了,进了城内,无不是玉栏朱楼,画栋雕甍,珠帘绣幕,倒是与金陵繁华无二,殷晴走马观花,已无初至江南之心赏景,她与燕归匆匆去往一处地头。

灵隐寺正是暮鼓时分,杳杳钟声晚,偌大的寺庙,庄重古朴,香客已寥寥无几,唯有雾绕檀香,浸入心脾,闻着很是舒心,殷晴只觉灵台澄明,不禁放慢了脚步。

燕归对于此行的目的地,有些意外,他问:“你来钱塘,就为了来这里?”

殷晴笑道:“是。”

“从前在昆仑看过几本杂书,上面提及江南,便说灵隐寺的符格外灵验,我也想求几个符。”

“给谁?”几乎是下意识,燕归便脱口而问。

殷晴回头看他眉毛微皱,回握住他捏得有点紧的手,嘀咕一句“小气鬼”,又说:“我哪敢忘你,自然有你的份。”

燕归手劲松了一分,但很快他又意识到,她说的是“几个”,有他的份,但不止有他的份,少年抿唇,没再开口,也不愿往前走,像个石头一样杵在原地,要在那老僧入定了。

殷晴觉察不对,开口问又他怎么了。

燕归只撇头,闷声道:“我才不信这些。”

“求人不如求己。”他目中略有不屑之色:“想要什么,唯有靠自己方能得到。”

“若求神佛有用,为何这人世间还有种种苦厄,有诸多受苦受难的苦命之人?”

殷晴不反驳他,只莞尔道:“也许你说的对,但我不求神佛一定有用,只求心意,只求我安心。”

“我愿你平安。”

这几字落入耳中,燕归心脏猛然加速,重重跳了几拍,他张了张嘴,再多话都凝噎无言。

有小沙弥身披素色袈裟,道声阿弥陀佛,上前问二位施主所求为何。

“平安。”

“姻缘。”

两人同时落音,殷晴侧目,一脸讶异你不是不信?

燕归眉毛微微扬了下,以目光回之:“你我姻缘除外。”

沙弥在二人身上巡视一圈,了然于心道:“二位施主所求之物,若平安可去天王殿与大雄宝殿,姻缘可去观音殿,康健可去药师殿,心诚则灵,望两位得偿所愿。”

灵隐寺佛塔林立,踏过青石小径,二人过天王殿,殿内弥勒佛宝相庄严,两侧天王金刚怒目,殷晴拉着燕归净手,虔诚上香,再行跪拜之礼,复又至大雄宝殿,其外三重飞檐,巍峨大气,入内,莲花宝座之上,佛陀慈目趺坐。

殷晴掌心合十,于心底默然求愿。

如她方才所言,她来此,只求安心,但倘若世上真有神佛,所求所愿,半称我心便已足矣。

再随燕归去往其后观音殿,观音手持净瓶,闭目含笑,以慈悲目平视众生。

与殷晴所料不同,燕归虽然口口声声说不信这些,倒很认真求来这道姻缘符,说来也巧,写符之人是个绺须霜发的老者,殷晴觉得他很是面善,又想不起何时见过。

将符交予两人时,老者抬头,微笑道:“在琅琊我便觉二位有缘,不想今日共来结缘。”

殷晴恍然大悟:“您是那位敲钟人。”

那晚他带了个斗笠,让殷晴未曾察觉他是剃发僧人。老者道声阿弥陀佛:“彼时云游罢了。缘分不易,望二位珍之重之。”

言罢,老僧悠哉悠哉走远,口中念念有词:“世间缘法如潮,聚散无常。诸人所求,未必是所得;所得,亦未必非福。”

徒留两人,若有所思。

殷晴已求得几枚平安符,一给师尊,二给兄长,三给照月,照月全是为救她而身陷囹圄,殷晴无比敬佩她的侠义心肠,却别无它法救她于水火,连这枚符为她所求的符都不能亲自交予她……只一遍遍恳求菩萨千万要佑照月平安无事,若有责罚,只罚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