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家冬天盖的秋被都只这个斤数,更别提章家这棉花看着都是八成新,阳光下暖烘烘的香着。
果真是有钱啊。
她听村里人说卖姜那天情形了,说那骡车队排到了大黄村,比人家接亲还热闹喜庆,章家一亩地赚了大几十两银子。
还说章家也不知道怎么就把姜价抬高了,和那些见过世面的大老板打交道都不吃亏的。
把人夸的厉害,说山狗村搭着章家又是种姜又是分山的,日子都要朝过他们本地的了。
章家这么有钱,可还是茅草黄土屋,墙壁风化很多峰孔,嗡嗡钻出了蜂子,屋檐下摆着的凳子桌椅都是干干净净的利爽。
张春妮儿从她爷爷嘴里知道,这个冬天,章家就要盖新屋子了。
堂屋里,李瑜和周小溪正坐在绣架前刺绣,李瑜要给章峥多做几条绦带。中秋节后,章峥就要去城里镖局试试了。虽然试试,但是李瑜知道章峥肯定能行。
便提前把小子容易磨烂的鞋袜、绦带、裤头都添上新的。
周小溪听见院子里的脚步声抬头看去,就见张春妮儿和王二郎来了。
比较罕见的来客。
周小溪瞬间有些后悔之前碰到张春妮儿,大嘴巴炫耀了。
别是来拜师的吧。
这段时间,有好些人家领着七八岁的丫头哥儿来拜师,李瑜都婉拒了。
村子里这年龄的孩子正是狗不理的年纪,丫头小哥儿家里本不重视,多是苛责打骂,听见周小溪能赚那么多钱,才领来问问。
一个个要么怯生生的,不敢动,要么就是动个不停,发起浑来就哭就踢脚,还把李瑜的绣架打翻了,李瑜没心思和精力给人带孩子。
还不到论有没有天赋一说,干脆都拒绝了。
可把周小溪美坏了。
他小时候也蹦跶,可他是真听话啊,师父从来没对他说过重话,对他和对章小水没差了。如今李瑜要是再收徒,周小溪心里可有危机感。
不待张春妮儿紧握着手不知道如何开口时,李瑜就见状就知道来意了。
一个小姑娘自己跑来问。
李瑜心里稍稍多看中几分。有打算有想法的孩子他是喜欢的。也不用他拘着管。
张木匠家的事情也闹得周围村子都知道,李瑜不出村子,架不住许桂香爱唠叨。
许桂香家的地和小井村交接,中间隔着河坎,两丈多高就成崖了,那做工的时候碰见了人总得唠叨几句,活都干的麻利快些。山边都是两人大喇叭的回响,就是山下的山狗村田里都能听见声音。
以前没听过小钱氏这号人,一听到就是“好好的人,怎么就发疯要撞墙逼死婆婆了”。
张二郎没个担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小钱氏生了那么几个都是小哥儿和丫头,日子指不上娘家也指不上夫家,今后只能自己扛。
李瑜叫张春妮儿别紧张,周小溪虽心里敌意,但还是端茶倒水的待客。
张春妮儿说想学刺绣,自己攒钱养家。
刺绣养家磨功夫,不说苏绣劈线功夫要学个两三年,就是本地最简单的平针、掺针、打籽针、乱针也得学个一两年才能出师。
这刺绣风格就很乡土气息,花鸟走兽为主题,常见枕套喜被和手绢上。
周小溪就已经学的很不错,但苏绣上,不及李瑜半点,还有的常年累月慢慢磨。
李瑜道,“学刺绣起码两年,有天赋的一年。你现在已经十三岁了,要是想靠学刺绣攒钱交罚金来不及。”
张春妮儿一听只以为李瑜要拒绝她,肚子里的话全都卡在喉咙里挤不出来了,也就是十三岁的小丫头,说不出求人的漂亮周全话。
李瑜没有考验或者为难孩子,他道,“刺绣可以慢慢学,不过想快速赚钱的话,可以教你打绦子络子。城里一条四股编绳的双色云雀结绦子也能卖五文两条。”
张春妮儿没见过绦子,只知道是城里人系的腰带。
他们村里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