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了,“行了,既然你还认我,我就不浪费时间扯这些没用的了,说正事儿。你小子行啊,挖人挖到我眼皮子底下了?连我徒弟都敢抢?还不跟我打招呼!”
“啊?!谁?你说的是......沈逸吗?他是你徒弟?”电话那端的汪成武颇为惊讶。
“行了,别装了,事情我都知道了,再装就没意思了。”
“师兄,这是哪的话,我没装,我是真不知道他是你徒弟。我只知道他是你们台的,没想到你俩还有这层关系。”
汪成武没有说谎。当初知道沈逸的时候,只知道他和师兄韩肇江是一个单位的。多年在行业里混,汪成武深知不可交浅言深的道理,谁知道谁和谁关系如何。后来和沈逸单独聊天的时候,对方没有搬出台长,汪成武也没便没有主动说起他和老韩的关系。
汪成武比韩肇江小七届,在学校的时候两个人没有任何交集的,后来他实习的时候被分配到韩肇江当时所在的电视台,系主任给汪成武开介绍信的时候提起实习单位有个叫韩肇江的也是他们学校毕业的,到了那里可以找他照应一下。其实那时候韩肇江也刚上班没几年,但凭着极强的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台里已经小有名气。每年母校都会有一些师弟师妹来实习,韩肇江总是热情接待,并尽全力提供帮助,这也是广院的老传统,他当初实习的时候就被这样善待过,自然也会将这个传统延续下去。所以当知道汪成武是自己的小师弟后,整个实习期间,韩肇江不光业务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还经常请汪成武和同是广院校友的同事吃饭。
后来汪成武毕业被分配到南方的一个市级电视台,再后来因为能力出众被调到省台,头脑灵活,敢想敢干,又赶上了广播电视业发展的好时候,便有了如今的成绩。韩肇江也早就从最初的电视台调到了如今的单位,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坐上了台长的位置。人们经常说,生不逢时,纵然职场上顺利如韩肇江,他也偶尔会感慨一下自己有些生不逢时,假如自己再年轻个六七岁,和汪成武等师弟师妹相仿的年纪,那自己的发展空间会不会更大。汪成武等受过老韩帮助的师弟师妹们聚在一起时也常感慨,要是老韩那批人年轻几岁,以现在的行业发展模式和速度,都很可能成为国内广播电视领域了不起的人物。
感慨归感慨,遗憾还是留下了,时运两济这样的事情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当韩肇江得知沈逸想要离开的时候,只是有点儿惊讶,却并没有打算反对。他太了解自己的这个徒弟了,虽然他们在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事业方面的野心是相似的。然而,市台的庙太小了,自己快退休了也就算了,这间小庙不应该困住徒弟的野心,沈逸应该有更广阔的天地,三十八九岁的确是个尴尬的年纪,但优势在于业务方面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既然想要改变就刻不容缓,再晚两年就真的只能变成遗憾了。爱徒心切也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也好,韩肇江打算动用自己的人脉帮帮徒弟。
“那现在你知道了,沈逸一毕业就在我手底下干了,是我亲自培养出来,实打实的徒弟,我跟他可比跟你关系近多了。我也不跟你绕弯子,这小子被你忽悠的已经活了心思,他不好意思和你提条件,我得提,理想得实现,面包也不能缺啊,快四十岁的人了,有家有口的,奔着你去了,你有得力助手了,他老婆孩子咋办?”
“小沈真的想来?我就知道,这小子一定会动心。待遇方面......师兄,你也是台长,应该清楚福利待遇也不是一个人说的算的,还得台里商量,就算是有你这层关系,也不能搞特殊,现在这方面抓的也严,你也不能让我犯错误不是?”汪成武有些为难。
“谁让你犯错误了?我问你,你们台今年的招聘还没开始吧?走正常招聘渠道是一条路子吧?别跟我说年龄,有杰出成绩和特殊贡献的年龄可以放宽到四十岁,小沈大奖没少得,也做过几个大节目,可以算杰出成绩吧?或者,跨省调动,也不是没有先例,都是可以在合规合法的范围内运作的。重要的是尽量保留他现在的职级和待遇,总不能光找个给你卖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