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他的做木活的熟手全部参与“丰粮筒”的制作。

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拆分开来制作,效率显著提高,在短短两天内木工厂便产出了近五十件“丰粮筒”!

因着里面的零部件当中有一个螺旋状的滑道,这个需要找对位置之后来雕刻的,所以能做这个精细活计的人比较少。

但是两日内能做出四十几件并且每一个都能通过质量检测,试验也能通过,已经是十分厉害了!

于是在正日子的前两天,沈家村便派了不少村民出去将“丰粮筒”的消息传到十里八乡的各个村子当中。

在正日子之前那便还算是“农闲”期间,这里的农闲自然指的是叫田地休息的一段日子,村里人哪怕不种地每日里也有不少的事情要忙要做的。

那些村子里的人一听这新发明又是沈若搞出来的,其中还有顾秀才的想法,一下子便炸开了锅。

先前那“若斗”家家户户用起来都好,不称粮税的时候也能给自家称下粮食还剩多少,还能将粮食储存在里头也是非常不错的。用的木料也好,是不招虫子蛀的木料,价格还十分划算。

大家对这“丰粮筒”是好奇地不得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同“若斗”一样好用!

翌日,从四面八方行驶而来的牛车又汇聚在了沈家村晒谷场上,大家都依言带了牛儿来,除了拉车的还有另外拉来的牛儿。

沈家村村民正在准备中,其实昨日已经将所有的东西都准备齐全了,现在就是在最后的检查阶段。

每每有许多人来的时候村里就十分热闹,在沈若的带动下,村里有脑筋灵活的人已经知道该利用人气来赚钱了,其中有几家人搬了自家的桌椅出来摆起了小摊。

小摊摆了一排,就在晒谷场的边缘那樟树底下。

沈若从家中走来的时候正巧便路过了那几棵樟树,一打眼便瞧见了樟树下摆着的桌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