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笑道:“你是我儿子,我自然是心疼你的,只是当初有苦衷,不然不会闹成那样。”

时间不多,郑氏只能长话短说,解释了个中缘由后,道:“你父亲那边也是想着保全大家,所以撇了你出去。你别怪他,也别怪你大哥,他一向糊涂,怪就怪我,是母没为他娶一个好妻子。”

亲兄弟,郑氏自然希望互帮互助,谁有难了顾见山能拉一把,但对韩氏,她实在没有好脸色,提起来就生气。

顾见山点了点头,难怪那晚母亲给他送垫子的时候说那些话,釜底抽薪,这法子的确好用。他也敬佩父亲的决策,因为燕王没死,腿伤也快养好了。

若是他还在侯府,后面不知会发生何事,卷入党派之争的臣子如何得到新帝的信任。

顾见山道:“切莫和秦王一党有牵扯,也别想着投诚燕王。”

朝中事顾见山也不敢说太多,他知道皇上的意思时已是十一月份,那时早就离开侯府了,他是觉得离开侯府的事有蹊跷,因为赶得慌,却不敢往这方面想。

在顾见山心里,顾见风是长兄,自小就照顾他,韩氏过去对他也不错。他没想过长兄这边会出事,只能说贪心坏事。

顾见山不在府中,自然不知道韩氏穿着华丽等事,不过却记得张管事在假山设计姜棠。

人如今坟头草都三尺高了,但没有韩氏的吩咐,张管事恐怕连内宅都进不来。

对于长房,顾见山实话实说道:“大哥那边,我帮不上什么忙。”

他不能有任何牵扯,不然对侯府来说,就是烈火烹油。

郑氏也不要顾见山帮忙,军功是拿命换来的,长房不想着低调行事就算了,还想借顾见山的势,入秦王一党,韩氏不仅糊涂还蠢。

只不过,皇位之争,不到最后谁知鹿死谁手,若是秦王能继位,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郑氏道:“他自求多福吧,你在西北,万事小心,一定要保重身体。对了,成亲的喜婆徐夫人可有安排,自己也上点心。姜棠那孩子,娘很喜欢,只是出身不好,但这也怨不得她,你千万不能因为家里的事和她生出嫌隙,你成亲之后还要去西北,守着是长久的事,要多体谅她。”

郑氏遗憾不能亲眼看幼子成亲,却也无可奈何,这条路是顾见山自己选的,的确不能事事都怪韩氏。

郑氏只盼着他自己选的路,能心甘情愿地走完。

顾见山笑了笑,“她对我很好,也很善良,也很喜欢我。儿子娶她是心甘情愿的,儿子很高兴母亲能喜欢她。”

这话说的。

郑氏本来就挺喜欢姜棠的,只是因为顾见山要娶她心里才多了疙瘩。

如今两人成亲的事不可改变,再加上都过了半年多了,她生辰、永宁侯生辰姜棠都送礼物过来,心意摆在那儿,自然把疙瘩放下了。

只不过,永宁侯并不关心顾见山的婚事,在他眼里无论谁的婚事都是可以牺牲的那个,郑氏也知道永宁侯的为人,看侯府比什么都重。

当初给顾见风娶韩氏是为了仕途,结交寒门。后面几个儿子成亲是随着侯府脚跟站得越稳,娶的妻子身份也越高。到了顾见舟那儿,直接娶了平阳侯府的嫡女为妻。

永宁侯说不上是心狠,只能说为了侯府考虑良多。

在他看来,顾见山娶了姜棠,既保全了侯府,也合乎顾见山自己的心意,是两全其美的事,至于何时成亲,他并不关心,更不会想着说见一见,说几句话。

顾见山说长房他帮不上什么忙,但永宁侯说日后看在顾见山的面子,就不会对顾家赶尽杀绝。

郑氏不希望顾见山也变成侯爷这样的人,还是现在好,笑的都多了。

郑氏摸了摸顾见山的脑袋,从怀里拿出一个黄皮信封,“你长大了,都要成亲了,我给姜棠的见面礼,你先替她收下。娶了她,就好好对她。”

顾见山这次直接收下了,并未推辞。

郑氏又从怀里拿出一个小册子,“这个你自己回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