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2 / 2)

自由舒卷,似烟之氤氲而非烟,似玉之温润而非玉,使人尽释尘虑,不

党身已移入这一“透彻玲珑”的美的世界。故有人评为,“月之精神、

气韵,光景,尽于斯矣!”(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这种种“图画”

乃是月光的内在本性或“精神气韵”,在不同条件下之多样的显现,与

各个诗人各自“本色”之自然的“合一”。这些“图画”属于艺术的客

观存在,决非“空”“幻”。而人们对月光之美的“共通感”,也是带

有普遍必然性的。这里就显出诗、禅的根本分歧。

既然诗人观照与再现的是这种“如水中月”的“图画”,就不应象

严氏那样,用“兴趣”二字来加以概括,以“主”代“客”,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