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②,不着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③
探其本也。
①手稿作“曰”。②此句原作:”阮亭因沧浪此论,遂拈出‘伸
韵’二字,然‘神韵”(按,二字曾改为“此”)二字,不过道其
面目”。”然”,干稿作“但”。③“为”原作“之”。
有“境界”,而“气质”“格律”“神韵”三者随之
(46删13)乙
言“气质”,言“格律”①,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
界”②,本也③,“气质”“格律”④“神韵”,末也。有“境界”而
三者随之矣⑤。
①三字手稿原有,后删。幼安本无。②“境”上,原有“有”,
后删,幼安本有“有”。③原作“为本”。④二字幼安本无。⑤“三”,
幼安本作“二”。“随”上原有“自”。
雏按,静安《二牖轩随录》中选录本条,“气质”改为“气格”
“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附16)丁
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
诚哉是言!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
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
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
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境界有二:
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椎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
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而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
各有深浅焉。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椎诗人
能写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清真)先生之词,
属于第二种为多。故宋时别本之多,他无与匹。又,和者三家,注者二
家。(强焕本亦有注,见毛跋)自士大夫以至妇人女子,莫不知有清真,
而种种无槽之言亦由此以起。然非入人之深,乌能如是耶?
(《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48删14)乙
“西(当作“秋”)风吹渭水,落日,(当作“时”)满长安”,
美成以之人词,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
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226)甲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①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调
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②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①,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万度,回头蓦见,当
作“蓦然回首”),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④,此第
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
公所不许也。
①”必”,手稿作”罔不”。②”境”下,手稿有“界”,以
下“二境”“三境”同,③二句下,有注“欧阳永叔”。④三句下,
有注”辛幼安”。
雏按:静安《二瞩轩随录》中选录本条,首句改为:“成就一
切事,罔不历三种境界。”
词中缺少两种“气象”(6331)甲
昭明太子称陶渊明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词中
借少①此二种气象。前看唯东坡,后者唯白石,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