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38删9)丙
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①。
①“天才”曾改为“诗人”,后复原。
由词到“曲本”“套曲”的过渡(90)丙
《提要》:王明清《挥麈录》载曾布所作《冯燕歌》,已成套数,
与词律殊途。毛西河《词话》谓:赵德麟(令畤)作《商调鼓子词》,
槽西厢传奇①,为杂剧②之祖。然《乐府雅词》卷首所载秦少游、晁补
之、郑彦能(名仅)之《谰笑转踏》,首有致语,未有放队,每调之前
有口号诗,甚似曲本体例。无名氏《九张机》亦然。至董颖《道宫簿媚》
大曲③,詠永西子事,凡十只曲,皆平仄通押,则竟是套曲。此可与《弦
囊④西厢》同为曲家之荜路。曾氏置诸《雅词》卷首,所以别之于词也。
颖字仲达,绍兴初入,从汪彦章、徐师川游,彦章为作《字说》,见《书
录解题》。
①“商调”下原作”《蝶恋花》十二首,詠《会真记》事”。
②二字原作“曲本”。③二字原作“词”,“媚”原误为“娇”。
④二字原作“董解元”。
“致语”为词曲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91)丙
宋人通令节,朝贺、宴会,落成等事①,有“致语”②一种③,C
亦渭之”“乐语”,亦谓之“念语”。宋人④如宋子京、欧阳永叔、苏
子瞻、陈后山、文宋瑞集中皆有之⑤。《啸余谱》列之于词曲之间。其
式:先教坊⑥致语(四六文),次口号(诗),次句合曲(四六文),
次句小儿队(四六文),次队名(诗二句),次问小儿,次小儿致语,
次句杂剧(皆四六文),次放队(或诗或四六文)若有女弟子队,则句
女弟子队如前。其所歌之词⑦与所演⑧之剧,则自伶人定之⑨。少游、
补之之《调笑》乃⑩并为之作词。(11)元人杂剧乃以曲代之。曲中楔子、
科白、上下场诗,犹是致语、口号、句队,放队之遗。此(12)程明善《啸
余谱》所以列致语于词曲之间者也。
①此语原作“《啸余谱》于词曲之间”。②二字曾改作“杂剧”。
③以下原作”且歌且舞,有小儿队,有女弟子队,先以致语,继以
口号诗,然后小儿队与女弟子队致语,合队演刷,演毕散队。”④
“人”原作“初”。⑤二字原作“有致语”。⑥二字原作“一人”。
⑦“词”原作“曲”。⑧“演”原作“舞”。⑨此句原作“放队”。
⑩“乃”下原有:“一种燕乐”,又曾改为“以词代诗或四六文”。
(11)“词”下原有:“元人杂剧遂(按,此字模糊)以曲代同。程
明善《啸余谱》以为杂剧曲本自此出也”。(12)“此”原作“故”。
稼轩词与韩玉词“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
(60删17)乙
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
又,《定风波》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绿”“热”二字皆
作上去用。与韩玉《东浦词》《贺新郎》以“玉”“曲”叶“注”“女”,
《卜算子》以“夜”“谢”叶“食”(当作“节”)“月”,已开北曲
四声①通押之祖。
①二字原作“上去入”。
分论之部
唐 以 前
《诗?蒹葭》与晏殊《蝶恋花》词之比较(l24)甲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调碧树。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