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1 / 3)

胶东王向众人拱手,诚心诚意道:“我知道诸位为了开办学塾劳心劳力又不吝钱财,只是凑银子终不是长久之计,将来还有更多学塾要开办到长江以北去,那时又得多少银子填?”

“王爷说得是,依在下之见,不如用这些凑出来的银子开茶楼,将赚来的钱都用在学塾的开销上,如此不是个开源之法么?”

“不好,且不论能否赚钱,单为了开办学塾便把摊子铺得这样大,人力财力怕接不上。”

“或许可想法子使那些豪绅巨贾捐银子,他们自家有的是银子,却出不了读书人,使他们资助寒门,将来有二三个入朝为官,念他们的好,为他们行个方便,两方都好,哪有不乐意的?”

“这法子极好!”胶东王拍板。

于是接下来,众人便就此法开始商讨。

这时秦煜却忽然出声:“我看不妥。”

众人齐刷刷望向他,尤其胶东王,他以为秦煜是被他逼着过来,心里并不乐意掺和他的事,尤其前些日子平南侯才婉拒了皇帝让秦煜做他的门客,没想到今儿秦煜竟愿就此事开口。

“伯伦,你说,”胶东王做了个请的手势。

“这法子虽可解一时之急,却贻害无穷,王爷之所以为这些寒门书生办学堂,让他们读得起书,能像出身世家的子弟一样得名师指点,为的是民,将来他们中有几个能成才的,到了朝堂上,便比寻常世家出来的更能体察民情,能为百姓说话,如今却让他们用豪绅巨贾的银子读书,一朝金榜题名,自然要回报,如此不正助长了官商勾结?反而与在座诸位的愿想相悖了,”秦煜淡道。

众人听罢,忖了会儿便不禁齐齐颔首,觉他说的在理,胶东王更是抚掌称赞:“正是,正是!”

秦煜深深望着胶东王,试图看透这个人。

周围这些整日风花雪月谈诗词的学子想不到这一点,秦煜相信,可胶东王是个王爷,官场上的道道怎会不清楚?难道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宁不顾大局,只要一时的胜利?

“伯伦既驳了这个,想必另有高见?”胶东王又问。

“浅见倒有两个,只望抛砖引玉,”秦煜谦道。

第262章 出主意

合桌人恭听。

秦煜曲指轻叩案面,“归根结底,不过开源节流四字,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而源头水不该从富商巨贾那儿来,而该从国库掏银子。满打满算在各州府开两个这样的学堂,每年统共所需银两也不过修一座宫殿的花费。其实,钱上头还是小事,老师才是更要紧的,朝廷年年都有一批辞官回乡的,这些人中有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这个就罢了,可还有年纪尚轻的,他们各个都学识渊博,又真正理过朝事,尤其翰林院出来的,都有治国齐家之理想,把他们调去学堂讲学再好不过,至于究竟什么人该去,该去几年,俸禄如何发放,由谁来发,这都是细则,暂不理论。再说节流,方才席上已有人问出来,为何购置桌椅的花费是人家的十倍百倍之多,账本上有明细,诸位也都看见了,确实高了些――”

说到此处,钟茂清冷笑一声打断他,“秦二公子的意思是……我昧了银子?呵!我钟茂清还吃得起饭!”

“伯伦绝不是疑心你这个,”胶东王笑道:“茂清兄赏浮烟阁姑娘的银子,都比我们凑的银子多,这个我们是知道的。”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

笑过一阵后,胶东王才又肃了神色,郑重道:“这事儿是我领头要办的,可只我一人之力并不能办成,求助于人,他们看我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买卖,没一个愿意,只有诸位尚存一颗赤子之心,出钱出力地扶持,才把书院开办起来,其实在座个个都为公心,没有哪个想着自己。不知,殿试时直言我父皇出的对子不好,这样傲气的一个人,如今也压下脾气任我们使唤;赫扬,一件衣裳穿了十年,宁肯多打几个补丁叫人笑话也不肯做新衣,这样节省的一个人,凑了一百两银子;伯伦也是一样,在府里七年闭门谢客的,一个帖子便请来了,为的都是用一件事,是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