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确定废后,紧接着问题就来了,太后给的这条路,那是没有什么可商量的地方的。和她说‘您的思路我基本同意,就是有个细节您看能改一下不改立孙氏为后行不行’,那等于是侮辱了老人家的智慧。母亲的性子皇帝也很了解,若是局面没什么太大的变化,指望太后回心转意改变态度,可是有点难。
强硬的办法,不是说没有,现在走出去就此不理会清宁宫,也不是说就不行了。以自己对老人家的了解,虽说手中还握有一些杀手锏,但如此两败俱伤的招数,太后也不会说随随便便就给使用出来,为了个儿媳妇的位置,她不至于。
但,望着老人家倔强紧抿的嘴唇,眉间隐约可见的皱纹,皇帝心里却也是硬不起来。虽说这些年来,母亲不是没有对自己严厉有加的时候,就是现在,对自己的起居甚至是朝政大事,都还是屡屡派人询问,丝毫也没有放松。但归根到底,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母亲贪权、恋权,纯粹就是出于她对自己最真切的关心。有许多事,皇帝当时心存抵触,如今想来,却都是太后的一片苦心。就譬如说这个服用丹药问题,没孩子的时候不觉得,现在皇长子出生了,皇帝掐指一算,他怀上的时间,和自己完全断药的时间,恰恰好就是隔了一年。
若非母亲一生辛苦为父亲斡旋,只怕太子之位早已不保。甚至于说,若没有她给自己带来了生命,皇帝如今何能站在这里和她顶牛?皇帝身受最纯正的儒学教育,虽不说有心入《二十四孝》,但也还没混账到会和母亲对吼的地步。老人家对孙氏这么抵触,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太后一生人持重守礼,最重的就是规矩二字,若非自己苦求,只怕早在罗氏有孕期间便戳穿了此计,此事若不给个完整交代,老人家心里是断断不会释怀的。
还有一个,前一阵子,孙氏确实是对老人家有点太不恭敬了,有些事情,她也许无意,但母亲这里一旦知道,却未必是这个看法。在这一点上,皇帝对贵妃也不是没有不满的,这宫里你贵妃可以和任何人过不去,但对一手把你拉拔大的皇帝亲娘,却不能有什么蓄意不敬的地方。此事,就是太后不说,他也是有话要说。
但这一切现在都不是问题的关键,甚至不是次关键。皇帝沉吟片刻,便果断地下了决定。
“皇后废立,毕竟不急于一时。”他道,“现在外头更关心的都还是立太子的事……”
话说出口,不由又是一怔在母亲跟前,皇帝肯定不会怎么步步为营,谁闲得没事和亲妈玩心机啊?话说出口他才是完全想明白了,除非立刻反口,不认自己刚才对玉牒记名的许诺,不然,若立太子和废后立后不能同步进行,孙贵妃势必就要面临朝野上下的质疑了孩子都张扬出去,说是贵妃所出了,这会儿玉牒却没写孙氏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