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资源咖!
“宁宁,趁乡亲们都在,你要不要跟大家伙说两句?”罗大队长询问道。
私底下那些对她不满的声音都被罗大队长压下去,但堵不如疏,此举也有帮她立威扬名的意思。
刹那间无数双目光从四面八方扫过来。
第六大队五百多户人家,一千三百余口人,放眼望去田埂上乌泱泱挤满人头。
满满大眼睛转一圈,拿起桌子上的简易喇叭,踢起军步来到姜宁宁身边,把喇叭交给她以后,还像模像样的行了个军礼。
姜宁宁被崽崽萌得心颤,抬手在喇叭拍了拍,发出噗噗的声音。
全场随之安静下来。
她面向村民们,一点儿不胆怯。
演讲,她可太擅长了。
根本不用准备稿子,即兴发挥:“县里决定就在这儿,建起编织厂。”
“我知道,有人心里犯嘀咕:办厂?咱能行吗?咱一群大老粗,就会种地,哪懂啥技术?”
目光扫过妇女们疲惫但渴望的眼睛,姜宁宁语气陡然拔高。
“有啥不行?哪个姐妹手里没点绝活?纳鞋底、编筐篓、打草席……骨子里就流着巧手的血!过去那是没机会,没组织!现在,党给咱们指了路,公社给咱们搭了台,咱自己就得争这口气!”
“十根手指就是十根金扁担,挑起咱公社新明天!”
“一根藤,一片篾,编出娃娃学费钱!竹变筐,藤变篓,换回咱家花布头!”
“是坐着等?还是站起来干?愿意干的举起手!跟公社,闯出路!”
“干!”白曼高高举起手,抢先第一个呼应。
那双眼睛里簇起两把火把,崇拜、坚定又充满野心,喊得脸颊通红。
现场先是短暂的寂静,接着,一双双粗糙的、沾着泥土的手。
特别是一众老少娘们的手,带着犹豫、迟疑,但最终带着决心和希望,陆陆续续地、越来越多地举了起来。
阳光下,那些手构成了一幅沉默却无比有力的画面。
不知不觉竟跟学校围墙上那幅油彩画相互呼应起来。
所有人深深为之震撼。
包括人群背后的韩泊禹。
听别人说,与亲眼所见完全不同。
建编织厂、促女娃娃上学……
姜宁宁才来第六大队几天?就干出了许多知青好几年没办到的事情。
姜明夫妇真的把她教育得非常优秀。
第218章 新生!女娃上学
但很快,姜宁宁带给整个村子的震撼越来越多。
从选址到建厂,前后花了五天时间。
用人方式跟她行事风格一样大胆,不看成分,只用人才。女同志忙活一整天下来,跟男同志一样算满工分。
所有人干劲满满,在社员们齐心协力之下,两个长方形的厂房很快搭建起来。
第六天,正好抢收结束次日,风风火火的第一次招工开始了。
厂区门口放置六张桌子,每张桌子后面竖一块牌子,标明后勤、文职、普工等字样。
社员们根据自身能力与兴趣,选择不同队伍排队报名。
报名结束后进入“露天考场”,左边是文职岗,需要按照考官的话,默写词语或句子,只有不出错的人才能被录用。
右边则是技工岗,现场跟着考官学习如何编织,按照天赋与成品,考核成功或淘汰,这一步也能当场选拔出小组长。
知青们考文职岗轻轻松松,村民之中,唯有高婆子家孙女考上。
以前村子里不少人嫌弃高家媳妇生一串赔钱货,此刻心里是嫉妒的不行。
高家五个孙女,大的考上文职岗,其余全部当上纺织厂女工。算下来一天的工分,跟大老爷们不相上下。
不少人拍着大腿,特后悔喊着:“哎哟,早知道让俺闺女去上学,现在说不定现在也能当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