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2 / 3)

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注释】

①区处:处理,筹划安排。原出自《汉书·黄霸传》:“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

【译文】

因为宝坻的土地,每亩要收租二分三厘七毫。我为此筹划安排,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确有此事,但心里却既惊且疑。正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我把这个梦告诉他,并问这件事能否相信?幻余禅师说:“如果行善之心真诚恳切,那么一件事便可以当一万件事,何况全县减免钱粮,上万民众受到了福荫呢!”我便立刻捐出俸禄,请幻余禅师就在五台山把斋食施给一万名僧人来回向。

【点评】

原来,由于了凡先生内心慈悲、宅心仁厚,自从他出任宝坻县知县后,便将田赋减少了。前任知县当政时,每亩田按照二分三厘七毫的标准来收取田赋,了凡先生酌情处理,将田赋减至一分四厘六毫。正是因为这样的政绩导致了凡先生一举完成了一万善行的大愿,可以说是从政为官给了凡先生带来如此好的机遇,在这一举措之下,受惠的民众何止一万。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如果不勤勉谨慎,在担任父母官的任上,造了恶业其后果也同样是严重和巨大的。

此时适逢一位称作幻余的禅师从五台山来,了凡先生立刻将他梦中的听闻告诉了禅师,征询禅师的意见,判断此事是否可信。禅师告诉他,如果行善之心真诚迫切,一件善行确实可以抵一万件善行。更何况了凡先生在全县减少田赋,利益百姓苍生,使得万民受福。幻余禅师正面肯定了了凡先生的善举。了凡先生随即将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用于五台山斋僧。斋僧就是设食以供僧众。《唐六典》中说:“凡国忌日,两京定大寺观各二,散斋。诸道士僧尼,皆集于斋所。”《五代会要》也说:“晋天福五年,令每遇国忌,行香之后,斋僧一百人,永为定制。”可见斋僧是有历史渊源的,同时,斋僧更是一项大的功德。

从这一小小举动可以看出,了凡先生能当机立断、慷慨布施,毫无勉为其难之意,更没有半点吝啬和犹疑。所以他是应该受到福报的。

※※※

贝壳()免费小说在线阅读

※※※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①,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注释】

①谌(chén):相信。

【译文】

孔先生算定我在五十三岁有灾难,我从来没有祈求过寿命,但那一年却也没有病痛,今年已经六十九岁了。《尚书》说:“上天难以相信,命运变化不定。”又说:“只有命运没有定数。”都不是骗人的话啊。我这才知道,凡是说灾祸、福报应该自己去求的,便是圣人的话;凡是说灾难与福报听天由命的,就是世俗的看法。

【点评】

孔先生算定的是了凡先生在五十三岁上有大厄,寿命将于此时终了。了凡先生只管进德修业,并未向天乞怜,祈愿自己长寿,只是修身以俟之,结果到了这一年竟安然无恙,没有任何疾病灾祸。现在已经又活到六十九岁了,也正在此时,他给儿子写下了《了凡四训》。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的内容,上起尧、舜,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包括了夏、商、周三代。《尚书》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是儒家重要经典“四书五经”中的一本。《书经》上说天道难酬,其命不常,定数会变而非恒长。《太上感应篇》中也说:“福祸无门,唯人自召。”福祸都是自己行业的果报。这些圣贤之语都是真实不虚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