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子紧张也早忘脑后去了。
带着阿盼吃了好几日城中食摊,兜里银钱是越来越少,心里那点影子总算逐渐成了型。找匠人口述一番,定做了桌椅板凳推车蒸笼一应物什。
赶在初夏来临之前,虞蘅抓住了春天的尾巴,虞记朝食摊就这么没什么声响地开业了。
第4章 灌浆馒头
清明以前,城中已有了些初夏的影子,百姓惯常会在这时节选择吃过暮食以后外出散凉,喧腾热闹的州桥往往是首选,今日也不例外。
有细心人发现,人来人往的桥南底下悄无声息多了个热气缭绕的小食摊子。
那摊主娘子生得一双剪水秋瞳,与人说话时,笑眼弯弯,放人堆里格外地扎眼。
她虽是头天摆摊,却一点也不含糊,肩上搭了条白布巾,挂灯笼点炉子,动作四平八稳,瞧着便是个利索的小娘子。
路人纷纷驻足去她卖的什么――
路旁一排榆柳,已有不少摊贩摆起了桌板条凳,虞蘅也见缝插针地将摊子支在其中一棵树下。
两团朦胧淡黄的光束照亮了推车上的青布旌子,一面写着虞记,一面写着灌浆馒头。
这乃虞蘅深思熟虑后决定的主打单品。
馒头就是后世包子,有菜馅有肉馅,灌浆也好理解,灌汤包么。
眼下的灌汤包,蟹黄作馅居多,且非是贵人吃不起。曾经就有大官宴请同僚吃蟹黄汤包,最后费了一千三百贯钱。
旁人都还在踌躇的时候,最先上前问价的是个穿绮罗的商人,不差钱的主儿:“你这里头是蟹肉的?”
虞蘅笑着摇摇头,“是豕肉馅馒头。”
她可没打算只做贵人生意,那不是一般人能成的。
前期打听这片区域的居民构成,多是和她一样从外地来的商贩,也有些暂居邸店的士子,别小瞧这些人生活俭朴,实则这才是她们这种小摊小店的消费主力军,购买力不亚于后世主妇。
一笼里头六枚,纯豕肉的十五文,包了整只虾的十八文。
说贵么,就还好。
那商人听见豕肉时皱了下眉,但还是各要了一笼,据了张桌子坐下。
有几人便站在稍远些,观望他吃着如何。
虞蘅任他们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