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3 / 3)

城最得民心的好官》,名士粉丝们傻眼了,这都啥玩意儿?再看背面,《你所不知道的名士》《京城十大风流人物》《前日御宴上陛下的讲话》…这些谜一样的标题到底是什么回事啊?

另外,这些正经的标题中是不是混进去了一些奇怪的东西?

名士粉们耐着性子仔细一看,终于找到了自家偶像的名字。再一看内容,顿时狂拍大腿大声叫好。名士就是名士,名气真不是吹出来的,就算顶了个没有任何美感的标题,写出来的文章都让人口齿留芳。

顾淮之一再强调报纸的受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写的内容一定要通俗易懂,也就是说要摒弃引经据典那一套,走亲民风,争取做到不识字的老人妇孺都能听得懂。这个要求乍一听起来有点掉档次,实际上对作者的要求极高。写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对这些打小就学四书五经的名士们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反倒是顾淮之这个要求让他们有点为难。别说他们了,就算被福王点过来的几位寒门出身的新科进士,听到顾淮之这个要求也抓了瞎。寒门并不代表底层老百姓,虽然听起来家里穷,好歹也带了个门字,小有薄产。这样的人,家里为了让他们一心念书,根本不会让他们了解农事之艰,不知底层百姓的疾苦。这种情况下,怎么写好一篇文章,那就是一个大难题了。

不过名士们这偌大的名声也不是白来的,顾?i另辟蹊径,走的犀利吐槽风,在抚恤金一事后痛骂贪官污吏,言辞之辛辣,语气之刻薄,让人读了后就跟大夏天喝了冰水一样,爽!配上前面让人气到爆炸的贪官贪墨孤儿寡母抚恤金,让保家卫国的士兵家属得不到妥善安置的真实情况,极易引发百姓共鸣,见了顾淮之那段骂人的话,一个个都跟自己骂了对方一样,痛快得很。还有人表示学到了很多骂人的新词汇,下回和人闹矛盾了就这么用。别说,这名士骂人都与众不同,一个脏字儿都没有,通篇读下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这样一番话骂下来,都觉得自己也有文化了呢。

最出挑的则是另一个寒门出身的名士,他和冯克己一样出身乡野,见惯了民生疾苦,同理心十分强,写出来的文章那叫一个情真意切,据说京城门口的小吏一读,就有不少不识字的百姓跟着抹眼泪,都说这文章好,写文章的人是真正明白他们内心苦痛的人。

有了中上层读者打底,又扩宽了平民百姓,报纸的名气以京城为中心点,迅速向各州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