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农家子出不了人才的根本原因。可以说,现在还能念书拜师的,家庭条件在寒门里绝对是顶尖那一波。元熙帝在村镇设庠学,其目的就是要给众多家贫的农家子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顾淮之当然举双手赞成,要不然他也不会把之前的寒门士子拖出来,提议把他们发配到乡下当夫子去。
现在看来,这也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之策。
当然,鉴于人才短缺,元熙帝也不可能马上在每个村镇都设庠学,只是根据各地上报的人口数量,选择人数最多的一些地区先行设立庠学,若是卓有成效,便从科举入仕的那波士子中选出一批去庠学当夫子,三年一考核,考核为优者,直接升五品官。
可别小看了这五品官,顾淮之从众多天才中杀出一条血路夺得状元,也就是个六品官。官场晋升的门道多了去了,许多寒门士子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能再向上走一步。眼下有这个去庠学教书的机会,三年换一个官职两三级跳,算下来还是他们赚了。
当然,这提议世家也没意见。反正就算打死他们,他们也不可能低下骄傲的头颅跑去给乡野贱民上课的。现在有人主动把这事儿揽了过去,世家也只有高兴的份。
顾淮之倒觉得元熙帝的想法很是超前,这不就是后世的乡村支教吗?换成公务员的话,大概就是主动援藏之类的履历,加分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