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2 / 3)

菊花故意问道:“槐子哥,小叔来信了,怕是交代他去哪儿了,你快瞧瞧,跟爹娘说说。真是怪的很,咋这信才到哩?那流言传得比信还快”转向两个差役道“官爷不晓得,有商人从湖州府过来,说小叔他们三个叫官兵给抓走了。这两天下塘集都在传这事,急得我爹跟我娘头发都白了几根,村里人也耻笑埋汰我们几家。刚刚为这事还跟人打了一架哩,差点打死人,赵秀才的弟弟和娘都受了伤,才用马车送去集上瞧大夫哩……”

那两个差役听了菊花的话,脸上煞白,互相瞧了一眼,忽然起身“扑通”一声跪在张大栓的面前,不住磕头,把张大栓吓了一跳。

菊花心里冷笑,这两个狗眼看人低的东西,一定是没把这趟差当回事,在路上耽搁了。若不是他们延误,也不会发生这么些乱七八糟的事。

她对槐子使了个眼色,槐子点头,温声问道:“两位差大哥,这是为何?有话起来说。”

两个差役只顾磕头,连声道:“都是小的们误事,叫张老爷受罪。张老爷大慈大悲,饶过小的吧可不能将这事儿跟学政大人说,不然小的二人没命了。”说完碰头不止。

张大栓见两人额头都碰破了皮,心生不忍,以为他们遇上了烦难事,便要叫起说话。

第四百一十三章迟来的信差

张槐这会儿也明白了,心里一怒,便摆手不叫他爹说话沉声问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差大哥细说出来我们才好定夺。

最近因为传言愈甚,我跟爹心里不安的很,正要邀了赵秀才和刘秀才家人一起去湖州府查访询问呢,听差大哥的意思,莫非还另有别情

两差役汗就下来了:原以为乡下人,多磕几个头就能混过这事,谁知这张秀才的大哥竟然不是好糊弄的,看来只能老实交代了,再求张老爷原谅他看起来似乎好说话一些。

两人就吞吞吐吐地说了缘故,不免有些地方还想遮掩,架不住槐子跟菊花旁敲侧击,只得一股脑儿都交代了。

原来,张杨等人虽然走得急,但是当场都各自写了家信,请丁学政寻了两个随从送回清南村,免得爹娘挂心,这二人比张杨他们还要先一步出府城呢。

谁知这两个奴才,虽然不敢小瞧张杨他们几个,却并未把这趟差当回事,觉得不过是去乡下送信罢了,早一天晚一天并无大碍,只要送到即可。于是,路上遇见旧友,一时没把持住,多喝了几杯,耽搁了一晚上;第二天那朋友又强留他们住了一日,因此这信才送晚了。

槐子拧眉瞧着二人,想道,如今这信已经耽搁了,传言都散开了,要是不依不饶的,不说于事无补,还白得罪人。要知道这些人虽然是下人,但俗语说的好“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没准哪天就能用到他们。

于是,他轻笑道:“两位差大哥快起来,谁没个亲朋好友哩,一时耽误了,咱们也不能揪住不放。不过,这事可不能让学政大人知道了,不然,罚你们办事不力还在其次要是大人以为两位差大哥躲在外边吃酒嫖妓,贻误差事,那可就麻烦了。”

两差役听了,吓得魂不附体他们可不就是吃酒嫖娼才耽误了差事么,刚才还以为糊弄过去了呢,谁知人家心里门儿清。

至此,两人再不敢小瞧这庄稼汉,一个劲地磕头求超生。

槐子这才让他们起身,然后与菊花看了杨子的书信,果然他们三个是去了京城。

张杨在信中向张大栓和何氏请安问好让家人不要忧心,言及多则五年,少则三年,定能再见;又叮嘱张槐,不必特意在外言说此事,往后他们会定期叫人带信回来云云。

槐子将张大栓何氏让进房间,将书信内容解释了给他们听。

老两口摸着那信,眼睛就红了这一去,可不是好几年不得见面?

菊花拉着何氏的手劝道:“娘,这可是旁人求都求不到的荣耀哩。那国子监可不是谁都能进去念书的难选的很哩,有些选中的人也就挂个太学生的名儿,也不会真的去念书。”

何氏用手背抹抹眼泪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