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1 / 2)

朱政诚实回答。

谭盛礼翻了两页,微笑地说,“不知他们是否记得。”

国子监四季试的习俗已有上百年,书籍何其多,哪有学生记得住内容啊,何况封皮上只记载哪年哪季,太模糊了,谭盛礼连问了三遍,都没人站起来回答,谭盛礼翻开书,读了前几行,底下立马有好几个人举手,谭盛礼笑了笑,没有让他们起身回答,而是接着往下读,没有读文章,只读题目,又读了两行,举手的人更多了,待谭盛礼读完所有题目,几乎就剩下几个人没举手。

谭盛礼阖上书,问他们,“你们知道里边的内容吧。”

连续遭受几次打击的学生们倍受鼓舞,如小鸡啄米的点头,脸上尽是扬眉吐气的雀跃,谭盛礼随意点了两个人背诵书里的诗……

抑扬顿挫,字字不差。

谭盛礼问又问,“看了此书诸位有何感触?”

众人:“……”

此乃四季试的考卷,能有什么感触啊,祭酒大人问的好奇怪啊。

第145章

奇怪归奇怪,他们也是要面子的,好不容易遇到本熟悉的书,哪能被这个问题难住,众人垂眸细想,片刻,有个胆大的少年站起身,先朝谭盛礼拱手作揖,语气却透着丝不服输的劲儿,高昂着下巴,声音洪亮,“此书是当年四季试的优秀文章诗文,由国子监学生誊抄,意在传给后来的学生,好让后人奇文共赏,纵观天下各地书院,收集考试里好的文章诗文传承给后人的寥寥无几,作为最高学府,国子监当之无愧……”

国子监的文脉底蕴不是其他书院能比的,即使他们没有功名,在国子监读过书也够他们吹嘘一辈子了。

少年穿着国子监学生服饰,风度翩翩,风华正茂,听得周围人无不面露动容为之自豪,谭盛礼嘴角含笑,认真听他讲述国子监的书籍传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高尚品德。

半柱香的功夫,少年才收了声,年轻张扬的脸上还有未散去的激动。

谭盛礼不急不缓的看向其他人,笑容耐人寻味,少年动了动唇,想补充两句,转而想到谭盛礼刚来,应该不知,便没细说……

谭盛礼似乎没有发现少年话里有不妥之处,问说,“此书意义深远重大,和书的内容有关吗?”

众人:“……”

祭酒大人的问题真的刁钻,书的内容无非就是应题的文章诗文,文采绝佳,文章雅致,但多看几遍也就那样。

无人应答,杨严谨又站了起来,“无关。”

不高不低的两个字,浇灭了众人心底的热忱以及对先人的缅怀,书意义重大却和内容无关,怎么想怎么都觉

众人心头不悦,恶狠狠地瞪向破坏气氛的杨严谨……同为学生,杨严谨怎么为祭酒大人说话呢……

谭盛礼状似没看到他们的眼神,面不改色地再问,“既然和书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为什么看的人这么多呢?”

还能是为什么,为里边的题呗。

众人眼神鄙夷地望着谭盛礼,想说这位祭酒大人美名在外,实则糊里糊涂的,连国子监的情况都没聊了解清楚就来做祭酒,可笑至极。

国子监的四季试由名师出题,阅卷的可能会是朝上德高望重的大臣,大臣久经官场,鉴赏极有参考价值,纵观历年四季试,凡事有朝中大臣参与阅卷的那场,文章诗文被评为佳作的读书人会试必然高中,他们多看这些书籍当然是为了更好揣测科举受欢迎的文章诗文啊……

再者,先生布置功课,时不时会挑以前四季试里的题,如果没看过,审题容易出错,功课完成得不好会受罚,看书后明确知道题目意思,思路清晰,功课不会差到哪儿去,有什么理由不看呢?

心里清楚怎么回事,却没人站起来回答谭盛礼的问题,害怕告诉谭盛礼以后老师不以四季试的题作为功课,那他们就有得愁了,因此默契的保持着沉默。

四周安安静静的,有鸟儿落在窗棂上,颤着脑袋好奇地张望着。

静默许久,谭盛礼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