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搬回惠明村已经过了二十几年了,回想梦里的情形,不禁面露惆怅。
他目光深远,眉间萦绕着淡淡的愁绪,这幕落在兄弟两眼里万分难过,清明过后,父亲就再没提过祭祀的事,期间汪氏备了祭祀供品,谭盛礼也未曾端去祠堂孝敬列祖列宗,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父亲孝顺,顶多隔半个月必须祭祖,要列祖列宗看到他们的孝心,保佑谭家后人重振家业。
但这几个月来,父亲像遗忘了似的,偶尔去祠堂,顶多擦拭祖宗牌位,不曾有任何表示。
前几天找人换修葺门窗,亦不曾备祭品祭拜,他知道父亲是手里没钱了,卖田地的钱要留着考科举,不敢拿出来花,而且那是姑婆的彩礼,用那笔钱买祭品,列祖列宗非气得撬开棺材活过来不可。
想到此,谭振兴鼻尖酸得难受,他晃了晃肩头的扁担,装出很高兴的样子道,“父亲,三弟回来咱就把柴运到镇上卖了罢。”
卖柴有了钱就能买鸡鸭鱼肉美酒好好祭祭祖宗们了,日子再艰辛,不能让祖宗们连肉都吃不起,该要祖宗们知道,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振兴家业,自出生起就在努力着。
多么孝顺啊。
看他心情不错,谭盛礼没有多说,催他们动作麻溜点,不干活身体凉得快,穿湿衣服容易着凉,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再次让谭振兴难过得不行,他努力的扬起一抹笑,“父亲,我身体结实着呢,不会着凉的。”
父亲真的老了,以前哪儿会说这种话,在他记忆里,父亲抱着他们坐在树下启蒙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转眼间,父亲都到不惑之年了,谭振兴眼角又泛起了泪花,放下柴捆抽扁担的谭振学看得莫名奇妙,“大哥,又哭什么?”父亲不是没骂人吗?
谭振兴吸了吸气,摆出副高深莫测的表情,“与你说了也不懂。”谭振学就是个没有感情的书呆子,没看到父亲最近过得不高兴吗,父不乐皆因子不孝,难道不值得哭吗?
谭振学:“……”谭振学还真的不想懂,悲春伤秋的性格不适合他,他竖起柴捆,催道,“快点吧,三弟还在县衙等着呢。”
两个月不见,谭振业瘦了,也白了,穿着那身臭烘烘的衣衫,站在门口竟有种近乡情更怯的感觉。
谭佩玉端着水盆出来,拿柳条蘸水往他身上洒,这是村里习俗,驱霉运的,谭振业举起手,前后转了转,开玩笑道,“长姐,你从哪儿学来的啊。”
少有年轻姑娘懂这些门道的。
谭佩玉动作顿了顿,低下头,眼角滑过两滴泪,小弟坐监皆因她而起,尽管父亲说小弟做错事要承担责任,她却迈不过心里那道坎,这么小的年纪,本该无忧无虑的,进了那种地方日后如何抬得起头来做人,听他问,谭佩玉硬挤出个笑来,“隔壁翠花婶教我的。”她嘴里又念了几句吉祥话,这才端走水盆,让谭振业进门。
汪氏已经备好洗澡水,谭佩玉抱着谭振业干净的衣衫,哪怕她们没有问他过得好不好,从她们脸上,谭振业看得出她们对自己的关心,先给谭盛礼磕头,随即接过谭佩玉的衣衫回屋沐浴。
日丽风清的晌午,时隔两月,全家人又聚齐了,食不言寝不语,都安安静静的吃着饭,谭佩玉边喂大丫头吃饭,边给谭振业夹菜,自己却吃得很少,期间多次想说点什么,又不知怎么开口,余光瞥着动作慢条斯理的父亲,忍了忍,没有吭声。
谭盛礼心里想着事,没注意桌上的气氛,等他放下筷子,其余人已经吃完了,都在桌边老老实实坐着,大丫头窝在谭佩玉怀里昏昏欲睡,汪氏抱着二丫头轻轻哄着,谭佩珠起身收拾碗筷,谭盛礼叫住她,“坐着吧,我有话要说。”
谭佩玉停下动作,默默坐了回去,所有人都望着谭盛礼。
直觉告诉他们,谭盛礼有话要说。
“明年我和振兴要参加府试,过了的话要去郡城参加院试,而振业也要下场县试,惠明村离得远,来回要不少时间,没法精心学习,我寻思着搬到郡城住,郡城文人多,有益交流读书心得,而且不用担心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