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节(4 / 8)

龙啸大明 木林森 15039 字 1个月前

因此李家也成为宗室的一员,无论资历,还是与清廷的近密度,李家还在后来降清的三顺王之上。而其他额孟格、柯永盛、陈锦等人也都是满汉八旗的大将。

这一次出动的兵力为满洲镶红旗两个甲剌,和汉军正蓝旗三个甲喇。另外还有五千多投降的明军。

按八旗制度,每牛录三百户,每户出一个旗兵,在战时三丁抽一,即毎牛录为一百名旗兵,但在实际运用中,一般只出动六七十人。只有在发动大规战争时,才会超额抽丁,因此尽管在前几次入关奔袭中,清朝都出动了近十万的兵力,但八旗兵一般只有二三万人。而旗兵在出战时,往往也会带几名自己家里的包衣作跟役,平日伺候自己的生活,而在作战时也算一份力量。有些牛录、甲喇等高级贵族,所带的跟役包衣会达到数十甚致数百人,盔甲武器装配也都相当精良,有的还有马匹,战斗力不在一般的旗兵之下。

但这一次入关作战,清朝几乎是出动了倾国之兵,因此抽丁也达到最大化,每一个牛录的抽丁都在二百人以上,甚致有相当一部牛录是全额抽丁,因此八旗兵在清军中的比列也大大增加了。

因此这一次出战山东的人马虽然只有满汉五个甲喇,但实际的兵力,却接近两万,其中有满八旗兵二千五百余人,跟役包衣五千余众。汉军八旗兵有四千畲众,跟役二千余人。共计兵力为一万八千余人,骑兵约有六千。另外还包括了二十门火炮和八百支火铳,这些武器,都是由汉军八旗使用。

在多尔衮看来,其实平定山东最多抽调一二个甲喇,五千左右的兵力也就够了,出动这样庞大的兵力,简直就是牛刀杀鸡,但仍然出动这样的兵力,一来是为了尽快平定山东,震慑其他地方的汉族人,二来也是防止南明朝廷出兵增援山东地区,虽然这种可能并不大,但多尔衮可不是那种把胜利希望寄托在对手的失误身上的人。

另外多尔衮可不是仅仅只着眼于山东这一地,因为自古以来,山东都是北方政权举兵南下的必由之路,如果这一次一举平定了山东的叛乱,还可以顺势南下,进攻淮南地区,实现进攻江南的作战计划。因此也可以说多尓衮是站在全局的立场,通盘考虑这一次山东战役。

和讬奉命率军出发之后,也不敢怠慢,一路加紧进军,在七月十日山东地界,到达徳州。也派人通知方大猷来迎接。

这时清廷的山东巡抚方大猷在徳州等待援军己是等得望穿秋水了。原来自从商家军连续收复了青州和济南之后,虽然没有继续进军,但在山东地区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因为绝大多数原明的官员和汉族百姓从心里来说,投降清廷都是迫不得以,现在商家军这一带头,一些本来己经归降了清廷的地区也都纷纷举旗反正,与商家军联络。

再加上清军对山东地区的控制力度本身也极为有限,许多地方根本就没有派遣地方官员,结果在短短的二十余天时间里,济南府的商河、德平、临邑、平原、东昌府的高唐州、临清州、博平等地都宣布脱离清廷的统制,或是扯旗自立,或是驱逐清廷的官员,一时间遍地造反。

方大猷躲在徳州,也是度日如年,因为现在他手下才只有五六百人马,能够守住徳州,完全就是因为商家军还没有打过来,如果商家军那一天真的攻过来了,德州的兵力,根本就不堪一击。而商家军迟迟不打过来,反而更给方大猷曾添了不少心理压力,终日都是惶惶不安,连日来方大猷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毎天都派兵在德州周边打探,只要商家军一打过来,自己就立刻跑路。

现在总算是瞒到救兵来来,方大猷也着实是松了一口气,赶忙出城把和托一行人马迎进了徳州城中。只了和讬之后,方大猷更是感激涕零,连连施礼,差一点就要给和讬牵马坠蹬了。

按方大猷的想法,虽然和讬是旗人,但自己这么低声下气,怎么样也该客气几句吧,那知和讬跟本就不吃这一套,连马匹都没有下,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进城再说。”然后扔下方大猷等一干山东的官员,就打马扬鞭而去。方大猷也只好跟在后面,一溜小跑着进了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