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复杂的争议比较大的提案,也就只用一个多小时就可以解决,而有些简单的提案,只用二三十分钟就够了。
结果这一天下来,参政院决议完的提案达到了十三件,这也是参政院成立二年以来的最高记录,以前只有在参政院刚成立的一段时涧,才能达到毎天决议十条提案以上的记录,而在去年的时候,如果一天能决议完五六条提案就很不错的成绩了。
不过参政院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在这一天里,一共有二十七名议员被逐出会场,另外还有六十七名议员被记违规,一百四十三名议员遭到了警告,几乎有八成的议员都有了违纪的情况,其实到了后来,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有意犯规,而是习惯成自然,这些情况在刚开始执行会议规则制度的时候,也是再所难免的,议员们都需要慢慢适应。
第二天的情况就好多了,被逐出场的议员锐减到只有十二人,违纪的议员也降到了百人以下,而参政院的效率也进一步提高,决议完的提案达到了十六件。
而且规定了提案的标准格式之后,一大批理甴不充份,或就是根本难以实现的提案,也都全被ps掉了。其实格式到是小事件,因为这个时代科举规定的八股文体本身就对格式的要求十分严格,但要凑齐六要素就不容易了,有不少提案栽在这上面,漏洞百出,根本不切实际,这也逼使毎一位议员都必须认真的思考自己提案的实施方法,需要的条件,而不在是想当然,或是纯属牢骚发泄。
而一些真正具有实际价值,是议员经过了认真思专,对民生、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都有益的提案在通达之后,也很快就到讨论的程序中。从而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虽然还是有一些人对会议规则制度颇有诽议,认为太不自由了,但取得的成绩毕竟都是摆在眼前,因此绝大部份议员也都觉得执行这套会议规则制度的效果也不错,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想在这里干点实事,而不是存心捣闹,或者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当然也有一部人是被迫接受,但不管怎么说,大家都尊守规则制度,纪律好了,参政院的效率,和实质的作用自然也在一天一天的提高。
看到了这些变化,黄宗羲当然也十分高兴,这才理想的效果,而且这样发展下去,参政院确实大有可能担付起国会的作用,另外参政院的工作轻松了,黄宗羲也有更多的时间来写书了。因此他也抓紧时间,想尽快把【明夷待访录】的初稿完成,因为商毅的那一番话对黄宗羲的触动相当大,在不少地方都有了新的认识。
————————————
就在参政院一步一步走上正轨的同时,清廷的第二批议和谈判使者也来到了南京,双方展开了南北议和的新一轮谈判。
其实在去年年底的上一次谈判中,南京和清廷方面都己经各自的大致条件像对方做了交待。但双方的预期目标显然相差极大,南京方面坚决要求淸廷退出长城以外,而清廷则坚持要求只让陕西或是山西的一半,保留京师,因此双方基本没有相同的立场可谈,第一次谈判没有取得任何的结果。
当然清廷一方显然是不希望谈判破裂,因此使者推说要自己不便做主,要回去转告朝廷,请朝廷定决,同时也要求南京方面在新年之后进行第二次谈判。
而商毅虽然明知双方己经很难谈得陇了,但既然己经决定,在新年之后发动南征,首先解决掉南明朝廷,那么和清廷也还是可以继续再谈下去,而且自己也另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考虑,因此也同意少在清廷使臣回国请示之后,再进行第二次谈判,不过对清廷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要求在第二次谈判之前解决。
不过清廷的使者回到北京之后,清廷上下并未向南京所预料的,对谈判失去信心,相反在清廷中有不少人都认为还是有机会的。包括皇帝福临在内,都不觉得这次谈不成。
原因就在于南京方面对于双方的称号并不在意,连结成兄弟之国都认为没有必要,两国各自对等就行了。在中国古代的谈判中,首要的是谈判双方的关系和互相的称呼,其次才是什么割地、赔款等等。一般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