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5 / 7)

龙啸大明 木林森 13112 字 1个月前

但就是当年袁崇焕取得的锦宁大捷,上报给朝廷的告捷也不过是斩首五百余级。因此也不由得不让曾化龙产生怀疑,这会是真的吗?一个小小的穆陵关才多少人马,商毅竟然就能够取得这样的大捷?会不会是杀良冒功呢?这种做法在明军之中,也是相当普遍的。

但曾化龙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像,因为按他和商毅接触来看,商毅并不是那种人。而且商毅的第一份功劳也不算小了,没有必要再弄出这么一份假报捷来。而且捷报写得十分详细,连杀了那些身份清兵,都写得十分清楚,如果是假报,就不该写这么清楚,因为很容易核实清楚。特别是还有三十七名俘虏,如果说死人还可以假冒,那么活人肯定是假冒不了的,一问就可以问出来。

但如杲这是真的,曾化龙怎么也不能相信,因此曾化龙思来想去,终于决定,派自己的两个亲信,肖文军和韩志到穆陵关来,亲眼看一看,审一审俘虏,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第一卷 野望篇 第一一九章 清军又来了

“该死的奴材,没有的东西,你还有脸回来见我吗?”

伦泰跪伏在地上,虽然听着辱骂,但却一个字也不敢分辩,只是不住道:“是,是,是奴材该死,是奴材该死。”

骂伦泰的是一个年过五十的老年人,不过这人虽己不小,须发都以己有些花白了,但身材颇高,行动矫健,丝毫也不逊色于年轻人。而且在举手抬足之间,依然带有十分威猛的气势,一看就知是一员猛将。这个人就是这一次清军攻明的主将,奉命大将军,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

阿巴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七子,比现在的满清皇帝皇太极年长一岁。尽管他在努尔哈赤的储子中较为年长,但母亲伊尔根觉罗氏,出身一般,只是努尔哈赤的第七个妃子,在生前没有受过努尔哈赤的宠幸,死后也没获过任何哀荣。因此也影响到阿巴泰在诸兄弟中的排位。

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皇太极即位,阿巴泰封为多罗贝勒。而在他的兄弟中,比他年长,排行第二的代善、第五的莽古尔泰、比他年幼的排行第十二的阿济格、第十四的多尔衮、第十五的多铎、甚至是叔伯兄弟阿敏、济尔哈朗、就连代善的儿子岳托都被封为和硕贝勒。地位都在他之上。

到了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元,定宗室世爵,这时莽古尔泰和阿敏都己被皇太极为排除异己而诛杀。剩畲的爱新觉罗氏中,代善封为礼亲王、济尔哈朗封为郑亲王、多尔衮封为睿亲王、多铎封为豫亲王、还有代善的儿子岳托封为成亲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封为肃亲王,连阿济格也封为武英郡王、只有阿巴泰依然还是多罗贝勒,只是在“多罗”后面加了“饶余”满语为富裕之意两个字,以示差异。

为此阿巴泰心里也十分不平,多次口出怨言,也常被皇太极责罚,但却从来没有受过降爵或削爵的重惩。原因恰恰就在于,阿巴泰出身偏房,长期被排斥在最高权力核心以外,威胁不到皇太极的皇位,因此皇太极继位之后,与莽古尔泰和阿敏的权力争斗,从来没有波及到他。皇太极对阿巴泰还比较宽容。

而且阿巴泰较为年长,因此也比诸弟较早参与征战,较早建功立业,所以努尔哈赤在世时对他还是比较器重。皇太极继位之后,又不放心代善、莽古尔泰、阿敏等人,阿巴泰还是可以得到不少征战的机会。皇太极在位的主要征战:如锦州之役、大凌河之役、锦州、松山之役,以及前四次征明之役,阿巴泰基本都参加了,不过都是作为部将或是副手。只有这一次,才是首次出任全军的主将。

以五十三岁的年纪,才首次得到独领全军的时会,阿巴泰自然十分珍惜,因为自已的年纪也不小了,以后未必再有这样的机会,同时也想建立功勋,争取也为自己弄个亲王、郡王当当。

而自从去年十月入关南下以来,清军一路势如破竹,从山西、河北、一直打到山东、江苏连战连胜,只打得明军落花流水,连攻克济南、兖州两个大府,并以兖州为临时驻地,分兵八路,四外劫掠,要不是在出征以前,皇太极严令阿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