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1 / 2)

一天 阿康阿沈 1697 字 12天前

其实,这种坚持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去年十一月份发到网上,在写到和杨康相恋时,我几乎有放弃的冲动,因为那段时间是课题的结束以及毕业论文开始撰写阶段。之所以会继续下来,要感谢一个叫“冉月”的读者,如果不是她的留言,也许就从那时开始停顿到现在了。

二月过完年回北京,欣喜地发现看小说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激励之下,于是在撰写论文的间隙,写小说成了我最好的放松方式。有时候想想真的挺不可思议的,一边是最理性的工科课题,一边是人物之间的复杂纠葛。真的,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五月份,修改论文,填写各种表格,准备送审,准备答辩……但在这样的繁忙里,我竟一有空就继续我的故事。但这样的仓促成文,未免有些粗糙。本想就此搁笔,等到有时间与余力再继续时,偶尔上网看到大家的留言,竟感动地不忍停顿下来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六月下旬,论文通过答辩,小说也到达了结局。

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做起来真的很难,尤其写到杨康死的那一段,总是一提笔,眼泪就刷刷地流下来。我是真的把自己陷进去了。

这篇小说的写作过程,大致就是如此了。

这篇小说,最初的构想就是要描写一对姐妹,江恩这个人物是一开始就设定的男主角。沈多和江恩最初在元宵灯节上的相遇是取自一个朋友的真实经历,那位朋友在和家人走丢之后,被一个年纪不大的哥哥送了回家。当然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故事发生,十几年后的现在,那位恩人的姓名也已不可考。

原来的构思里,在沈多十五岁和江恩见面之前,除了元宵灯节的邂逅,他们有数次的接触。但现在的小说里,因为写作的仓促,这些没有加进去。

其实,我并不喜欢江恩这种个性的人物,可能我本性还是向往阳光张扬的人种,所以在这个故事里,虽然最后的结局不错,但对江恩可能有些不公平。性格所致,没有办法。

杨康是我所钟爱的人物。从最初的怦然心动到相恋以至他的死以及死后沈多对他的思念,都代表了我对爱情最深的向往。之所以会取杨康这个名字,是因为太喜欢83版《射雕》里苗侨伟塑造的那个人物了。明知道杨康不是好人,明知道他做了许多错事,但对他竟生不出一丝恶感,只有怜惜。总觉得金庸对杨康的描写过于简单,有失偏颇。其实,杨康又有什么错呢,他只是不幸生在一个那样的环境里罢了。在小说里,也许我把阿康写得过于完美,其实,这只代表了我对爱情的幻想。

好朋友陈可和两个于悠则是我对友情的向往。好朋友就是无论相隔多远,无论时间如何流逝,都会对彼此牵挂的人。幸运的是,我也拥有一两个这样的朋友。

沈多的姐姐沈朵,我着墨不多。其实,我并不讨厌她,只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比她不出色的沈多。

沈多的家庭是虚构的,可是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家庭,即使我不 喜欢,但依然存在。沈多选择原谅她的父亲,在最后也请母亲原谅她,是因为人生无常,宽容可以让一个人好过。而且,“生大不如养大”,即使他们没有费心,如果不是他们,也许沈多这个人物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了。

至于沈多,她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在她身上,有我的很多寄托。对家庭、对友情、对爱情,她的想法其实也代表了我的态度。有的人也许会主张让沈多为死去的杨康孤独一辈子,也有人会骂沈多不知道珍惜没有尽早接受江恩的爱,但是沈多就是沈多,她的接受与不接受都是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坚持与反应,没有什么好争辩的。

现实中的有许多真实的事件被我搬进了小说里,比如高考前跑去公园看郁金香花展,比如好朋友于悠的死以及她死之前那种种让人费解的行动,比如在动物园里捡到一个与家人走失的孩子,再比如一个师姐,她的爱人在与她结婚之前死去……

最后,我要感谢一些人。

首先,是我的好朋友。其实,我并不常上网,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