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也挡不住郭氏手里拿着的那团红色流溢出来的艳丽。上面还绣出翠绿的叶子托着黄中带粉的石榴果,寓示多子多孙的好兆头。
韵秋万万不曾料到,干娘竟然从箱子底小心翼翼地翻出了这样的一件嫁衣送给自己,“秋丫头,这件嫁衣,干娘我一直心心念念将来好留给闺女穿,可盼望了大半辈子,我硬是没能生出个一儿半女的。好在老天爷开恩,给我送了你这么个干女儿,总算能够了结了我的心愿!”说到后来,郭氏哽咽起来,不知道是被往事勾起了心中的无限悲痛还是终偿夙愿喜极而泣,慢慢地又大声哭了出来。
韵秋是震惊的不敢置信,干娘明明是有儿子的呀?那个干哥哥不是在京城里做小买卖吗?虽然素未谋面,但那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啊!
韵秋搂着郭氏,让她靠在自己肩膀上,有些惊慌又有些笨拙地安慰她。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突然,韵秋脑海里突然闪现那回隔壁毛家老太太说过的那句话来,“郭家侄媳妇这回可算是真真的儿女双全了!”。
难道,那个干哥哥真的不是干娘亲生的不成?
郭氏渐渐低止住了哭声,把多年的旧事娓娓道来。
郭氏刚一开口,韵秋就吓了一大跳。咋地?干娘竟然不是嫁进郭家的媳妇儿,而是坐产招夫的郭家女!而招来的上门女婿就是干爹郭老头。
郭家祖上曾经可是县城的大户,只是待家业传到了郭氏祖父的头上,已经被败坏的连祖宅都保不住了,一家子只好搬到了现在的院子居住,做些小生计糊口。
只是郭氏不到十岁,其父就病逝,承受不住独子早亡又没能留下承嗣香火的祖父经受不住打击也很快撒手人寰。
于是,郭家只余老少三代总共三个女人,婆婆、媳妇和孙女。
郭家数代单传,没有族人可以依靠。嫁出去的姑娘犹如泼出去的水,尤其还是嫁出去多年的姑太太,娘家门里当家的哥嫂和侄子辈更是靠不住。正所谓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城门无人问。
虽说家里有房子可住,还有祖母的几件首饰可当,不至于立时就流落街头,可没有依仗又没有男人养家糊口,难免是要坐吃山空的。
万般无奈之下,郭家婆媳商量了法子,去街口摆个油饼摊子挣钱吃饭。女人家抛头露面的,也比活活穷死强。
于是郭氏打那时候起,就跟了郭老太太和郭母去街口摆摊子。
郭氏十九岁的时候,已经被拖成了街坊邻居眼里的老姑娘。街坊的大婶大娘们看到她,总会在背后叹气念叨,“哎呦,老大难啊!”
不是没有人家上门求娶,而是郭氏的祖母,那个年轻的时候做过富家少奶奶后来历经大起大落丧子又丧夫的倔强老太太,一直坚定地要招个品老实可靠的孙女婿入赘,将来生了男孩好传续郭家的香火。
眼看郭氏已经被耽误成了老姑娘,郭母苦苦地哭求,可郭老太太从未动摇过信念。
好在媒婆子跑断了腿,终于从老远的穷山沟里寻到了人品好又愿意入赘过来的人家。
最重要的是,那个老实巴交毫不起眼的崔家大儿子真的入了挑剔的郭家老太太的眼。
作者有话要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52陈年
说来,都是穷苦给闹的。
崔家的两儿子,小的二十岁,大的都二十三四了,愣是都还没找着媳妇儿。
穷山沟子里的闺女都是往山外面嫁人寻出路。
山里的男儿想娶媳妇,只能攒够了银子从上外面半娶半买的换个媳妇儿回来。不然,就打一辈子光棍儿吧!
听说有这样的好事儿,崔家老两口喜不自禁。
那郭家可是城里人,一个儿子去城里享福不说,郭家牙缝子里漏漏的,保准能够给剩下的那个儿子买个媳妇儿过日子。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儿,一下子就解决了两个□!
崔家老两口欢天喜地一心一意地要攀上郭家,说自家的两个儿子任凭郭家可劲儿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