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忙闭了嘴,安安静静再不开口

怕沈明语陷入胡思乱想,半夏急忙岔开话头,“世子,这件大氅如何处置?”

沈明语目光缓移,落在染血的月白大氅上,脑中一个激灵。

先前思绪混沌,却也模糊记得祠堂发生了何事。零碎回忆涌入脑海,与掌心的疼痛交织成一片密网,劈头盖脸笼罩下来。

她想起,被他推到地上时的仓促一瞥,即便彼时屋内幽暗,那渗人的冰冷视线仍是让人毛骨悚然。

三哥定然生气了。

沈明语整个人蓦地僵住,咬紧了唇。

这天大的误会,要如何解释?

三哥他……是否已经察觉出她是姑娘家了?

第4章 心烦(新修) “三少爷来了”……

沈明语心烦意乱,吩咐道:“把血洗净了收起来。”

半夏正要下去,沈明语摆摆手示意,又道:“等等。”

“你稍后去祠堂,替我给三哥送碗松茸鸡汤,再叫人去请个大夫,给他瞧瞧。”

没刻意改变声线,沈明语的嗓音明显含着几分少女的甜柔,“记得留意,看簪子是不是落那儿了。”

半夏不敢耽搁,即刻出门去了。

一盏茶后,半夏去而复返,悄声进了屋里,语气凝重道:“世子,奴婢去时,三少爷已走了。”

方才到得祠堂,却见殿门大敞,屋内空无一人,唯有潮湿的砖面遗留几道浅淡雨痕,一切归于宁静。

萧成钧早已不见踪迹。

沈明语秀气的眉紧蹙,“你去他院里了么?”

半夏颔首,又摇头道:“兰亭院的人说,三少爷身子不适,早早安歇了,奴婢没见着他。”

“至于簪子,奴婢找遍了祠堂,也没见着。”

虽已有了猜测,沈明语的心仍落空了一下。

“罢了,船到桥头自然直……”

薄纱灯的烛光倒映在小少年垂眸倦怠的眼底,纤长眼睫投落阴影,遮掩了懊恼。

连翘与半夏守着沈明语睡下后,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

这场初春雷雨直至丑时才停了。

沈明语辗转反侧了一夜,只要一闭眼,便梦见惨死塞外的下场。

她虚脱地望着帐顶,人犹在迷离惝恍之中,久久失神。

黯淡光线倾落在单薄身影上,乌发如瀑散落枕席间,衬得她面颊惨白。

“世子睡不着?”守在榻前的半夏忙起身,给她换了身衣裳。

沈明语沉默不语,一动不动安静坐了会儿,才低声道:“取今日那件大氅来。”

半夏不明所以,仍依言取了烘干的大氅,放在她膝上。

这件银线苏绣海棠纹大氅,是靖南王府送来的,出自她生母沈氏之手。

天色未明,屋里只点了盏角灯,烛光暗淡,看不清布料上繁复的刺绣。

沈明语纤细的指尖儿掀开大氅,露出里侧缎面,原本染血的袖口处干净如初,只有一处打籽绣样仍残余极淡的痕迹。

她轻轻抚过那几片小花瓣,即便闭眼也早已烂熟于心,这儿绣了她的小名“敏敏”。

她默默垂眸,望着那处绣样出神了许久。

过去十几年,她见过了太多人情冷暖。

刚去庄上那两年,沈明语过得尚算舒坦,但好景不长,二太太母家被贬,母子二人陷入了半圈禁的境遇。

那几年,沈明语和二太太袁氏形影相吊,尝尽酸甜苦辣。

袁氏病骨支离,终日双眼空洞地枯坐在廊下,靠着汤药续命。

庄上的仆从屡屡暗中作践,缺衣少食也是常事。

最难捱的是数九寒天,母子俩挤在榻上,袁氏拿肚子暖她冻僵的小脚,不住地给她搓着红肿小手,时不时停下掩唇咳两声……

直至袁氏临终前,拉着她的手告诉她,原来她另有亲娘,给她留了支发簪,还为她取过小名“敏敏”。

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