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挠头,“好难啊!就说个话,好费劲啊!”

“别急。”张梓若安慰他,“就是不会,我们才要学。你看,你的答案不是一次次在进步吗?石头也演了好一会儿了,先歇一歇,我们看看其他人有没有答案?”

“大家知道怎么说更得体吗?”张梓若询问小朋友们。

沈照举手:“夫子,我有个方法。”

第257章 你跟村里人学了什么?

张梓若高兴道:“那照儿来和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宁旭一家人感兴趣地注视着他,想知道他会如何应对。对一个孩子,甚至对一个大人而言,进退有度,都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沈照跳下凳子,理好衣袍,精致漂亮的眉眼不自觉的弯起。

“我们可以用同类的事情进行提醒。”

“什么同类的事情?”小朋友们纷纷发问。

沈照细心讲解:“就像是子贡探寻孔夫子心意那样,用同类的事情进行打探。”

“孔夫子领着徒弟周游列国时,曾经到达卫国。卫国想留下孔夫子,给他提供了一个俸禄待遇极好的职位。

但当时卫国国内的形势非常不好。

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没有传位给儿子蒯聩(kuǎi kuì),而是直接将王位传给了孙子卫出公。”

“蒯聩(kuǎi kuì)非常不高兴,认为王位应该是他的。于是,他和自己的儿子开始争夺王位。”

“孔子的弟子们有支持蒯聩(kuǎi kuì)的,认为卫出公和他爹争夺王位是不孝;有支持卫出公的,认为这是上一代君王传下来的王位,卫出公继承天经地义。”

“弟子们不知道孔子会支持谁,也不知道他会不会留在卫国做官。

因为当时非常混乱,孔子和他的徒弟们留在卫国,可能会受到牵连有危险。

大家都很想知道孔子会不会接受任职。有人怂恿子贡,让他去找孔子问一下,探听消息。”

“但肯定不能直接询问,不然可能会被孔子骂爱打听。要是站错了队伍,问错了话,就更不好了。子贡就换了一种方法询问。”

“他去问孔子:夫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们都是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后来是否有怨悔呢?

孔子说: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又怨悔什么呢?

子贡出来后,就告诉大家,孔子是不会留在卫国做官的。”

家长们听得迷迷瞪瞪,不解道:“他就问了这几句话,咋就看出来孔子不想做官呢?”

沈照眉眼弯弯地说道:“因为伯夷和叔齐的典故啊!”

“商朝的时候,有一个诸侯国叫做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兄长伯夷和弟弟叔齐。”

“自古以来历史都是立长子,但是国君非常喜欢小儿子,就立叔齐当了继承人。”

“孤竹国国君死后,叔齐不肯坐国君之位,希望自己的哥哥继位。

但他的哥哥伯夷说这是父命,让他继位,伯夷自己则选择逃走。

叔齐觉得自己做君主有失大义,于是也跟着哥哥逃走了。

他们兄弟逃出孤竹国以后,听说西伯姬昌是一位贤君,决定一起到西岐生活。但是他们到西岐的周部落后,周文王姬昌已经去世了。

这时候,周武王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准备发兵讨伐商纣王。

他们知道这个消息后,赶快上前进谏,对周武王说:‘您的父亲才去世不久,就立刻起兵打仗,这是孝道吗?您是商朝的臣子,却起兵攻打纣王,这是仁义之道吗?’

周武王身边的士兵听到他们的话,非常生气,冲上去就要杀了他们兄弟二人!

姜太公阻止了周围的士兵,说:‘他们都是义士!’不让伤害他们。

后来,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他们觉得吃周朝的粮食是一种耻辱,于是就在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