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极有气节的,顶天立地的人 ,却落得那样的下场,实在令人痛心。
张夫人,您想做善事的心,我理解。但是做好事,让别人去做,不如自己亲自做,有意义。”
“自己做?”张芳问,“是亲自去施粥吗?我去过。可我觉得,我能帮到的人极少,他们……”
张芳回忆着那些人的神色,说道:“他们永远是愁苦的。没喝粥前是苦闷饥饿的,喝完之后,依旧是苦闷的。下次来,还是同样的模样。这,和我想的不一样。”
她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意义的,是真真正正帮到了有困难的人。也希望那些人能和她当初被救一样,看到希望,感到高兴。
但她施粥时,看到的似乎只有麻木。
张芳将自己的烦恼讲给张梓若听。
张梓若轻轻点头,“我理解。做一件事情,回馈是很重要的。
那些喝粥人愁苦,是因为他们喝了这一顿,却不知道下一顿在哪?生活朝不保夕,又怎么可能高兴?
您心地仁善,愿意帮助他人。想来他们心底是感激的,只不过生活担子太重了,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实难开心。”
张芳叹气,“那么多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是啊!”宁夫人附和,“她已经做得很好了。她自己嫁妆铺子的收益,大多拿来做好事,施粥,给贫寒人家送衣物,送粮食,府城里再没有一家能做到她这地步。”
“不怕夫子笑话,便是我们自己家,施粥是有的,但我可做不到,拿着自己嫁妆铺子的收益,一直贴补这个没底的窟窿。”
宁夫人直言直语。
“这有什么可笑的呢?”张梓若说,“无论多与少,凡是善举就该得到赞扬。人非圣人,有私心很正常。
张夫人,宁夫人,你们都不必苦恼。有做好事的心,也有做好事的实力,还怕帮不到人吗?”
想到每次开展讲学大赛,来当评委的县令总跟她念叨,问,如何让其他村子也像河湾村一样富起来?
张梓若眉眼弯弯的笑道:“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渔。施粥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但不能解决他们的生计。张夫人想要真正帮助困难的人家,不妨从根本上去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