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给别人打工,挣那点工资,还不如给自己干。

只不过,现在的工厂都是国营的,私人企业也还不被允许。

想创业,只能从个体户开始干起。

只要不超过7个人,营业的内容和形式还是很自由的。

“晓蕾,小梅,我想开一家翻译工作室。”

“翻译工作室?”

八十年代,是翻译的黄金时代。

改革开放后,大批外资和外资企业入驻国内,大量的外籍书籍也被允许引进。

国内的外贸出口生意也正在蓬勃发展。

国内翻译人才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光是从前两次的出差就能看的出来。

如果不是缺人,又怎么可能会从高校调她们这些学生去参加那么重要的翻译任务。

虽说那些重要的技术和商业资料,肯定是由官方外事部门负责,不可能交由私人个体户来承接。

但是光是剩下的那些,就足够她们忙活的了。

万事开头难,虽然一开始很难接到活,但是她们现在一不愁没地方住,二不愁饿死。

压力倒是也没有那么大。

听完苏清苒的规划,顾晓蕾和林小梅都动心了。

“嫂子\/表姐,开工作室一个人也不可能忙得过来,不如我们两个跟你一起干?”

苏清苒也想拉两人入伙,不过有些事还是要提前和她们说清楚。

“现在这年头干个体户可能要被外人瞧不起,我们一开始也许也赚不到钱,你们确定想好了吗?”

“想好了,如果一开始真的赚不到钱,我们就学郭四海他们几个去外面摆摊卖衣服,反正饿不死。”

“不可能一点活接不到,我听同学们说,现在外面高中外语补习可火热了,不少家长偷偷请大学生去补课,报酬都是按小时来的。”

三人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既然饿不死就行,那就干吧。

苏清苒顶着巨大的压力和家里人说了,毕竟是她挑的头,她也要为晓蕾和小梅负责。

三个家庭对翻译工作室都很陌生。

但是听说三个人都想试试,都同意让她们去试试。

要是真的干不赢,再重新找工作就是,就算没有分配,大家也相信以三个人的能力,肯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顾逍对三人这一决定也很支持。

创业前期艰难,便把小洋楼一楼房间和书房收拾出来,给三人当作办公地点。

还亲自跑关系帮着三人申请了个体户营业执照。

有了营业执照,三个人的底气就足了。

私人补课这些简单的活先干着,再一边去跑那些外资企业,看看能不能先接一点活。

外资企业虽然急需在国内找翻译人员,但是对于个体户的工作室,一开始还是抱着迟疑态度的。

王萍老师一开始也不看好三人要干个体户的行为,但是见三人是铁了心,不撞南墙不回头,也开始慢慢动摇了。

帮着接了一些简单的书籍和资料翻译的活,让三人勉强维持住了工作室的基本开支。

紧接着,三人干个体翻译工作室的消息在之前那些工厂间也传开了。

马厂长、肖厂长、孙厂长都把自己工厂出口时需要翻译的工作交给了三个人。

不过,需要翻译的工作内容并不多。

沪城四厂这边要好些,随着沪城外贸出口的增多,进出口公司的翻译人员也不够用,江厂长直接把自己厂里翻译的活全部派给了她们。

三个人整整干了一年,虽然没挣到什么大钱,但是好歹也勉强支撑了下来。

不过,苏清苒还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甚至真的动起了摆摊卖衣服补贴工作室的想法。

她并不觉得丢人,很多在九零年崭露头角的大佬,哪一个没有在八零年代摆过地摊?

摆地摊是过渡,也是原始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