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2 / 2)

年大齐都有地方发生天灾。

这个题目可大可小,全看个人理解。小的写, 有人联系到了具体的天灾, 给出了一套方案,还有人继续炒西北旱灾这个冷饭, 将会试时的一些观点搬了过来。赵疏桐仗着殿试不会黜落, 天马行空地往大了写, 描绘了现代时他经历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

无灾时要宣传防灾知识, 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 各地设置灾难监察点, 让专门的学者监控侦查灾难情况,在灾难来临前能及时预测并通知到百姓躲避灾害, 最后还写了灾难发生时要如何应对。天灾的消息如何上报, 建立怎样的问责机制。

赵疏桐觉得古代应对灾难的机制就只有个仓储备荒, 然后在灾难来临后再派人赈灾救灾阻止灾后重建。开仓救灾要种种复杂的手续, 官员赈灾的时候中饱私囊, 连这两点都做不好, 大大地降低了人们在天灾面前的存活率。

裴侍郎等殿试结束,问过赵疏桐答卷后,差点没把胆大包天的赵疏桐给喷死。他不知道这个精明的哥婿,怎么在殿试的时候突然变得天真了。就赵疏桐提出的这个烧钱玩意, 中间还不知道滋生多少腐败。嫌弃大齐救灾机制简陋,你这个是不简陋了。但那群肉食者连那么简单的东西不愿意做好, 给个完善的让他们贪的更容易吗。

何况大部分的天灾,通常来的又急又快, 根本预测不到,能预测到的有时候来不及通知百姓就可能发生了,如此在各地建立类似国子监的预测灾难的机构根本不划算。赈灾自古就是个油水活,让地方自己建立救灾赈灾的体系,拨给这个机构的钱粮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未必能用到百姓身上。

赵疏桐的答卷处处在为百姓着想,其实只是肥了与此事有关的官员的口袋。

赵疏桐的脑子一直清醒,被老丈人骂了一通就更清醒了。

他在考场上这么写,也是在经历过末世之后,目睹太平日子下还有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物伤其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