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1 / 2)

趁着点名前,还有人早早过来等着他们找谢星珩跟江致微两天,都没找到。

马上开考,他们匆匆过来,只是为了说几句话,还颇不好意思。

“我们也想为家乡尽点绵薄之力,想效仿你们,今天考完,就说一说家乡的事,会跟你们撞上吗?”

谢星珩只演一场,还贴心问:“你们需要帮忙吗?”

他看这几人讲话都发抖,怕镇不了场子。

当然,他不是圣人,他也想拓展人脉。

古代成名很难,找到时机不容易。

这个时代,君子风盛行,一个人品好的书生,学识稍差,也不影响他广交天下好友。

他们很惊喜:“可以吗?会不会耽搁你?”

谢星珩摇头:“不会,要是能碰上,我就帮你们,碰不上,你们愿意等我,我也能帮你们。”

没拿到考卷,无法确认出来的时辰。

谢星珩还宽慰他们:“其实考试出来的那阵,主要是话题的新鲜度。要想盛大,放榜那天也能架高台。”

这也太盛大了……

他们定下考完出来,互相等一等,然后匆匆回到参考府县的灯牌下排队静等。

江致微给他竖起大拇指。

有点跃跃欲试。

“我也一起吧。”

谢星珩侧目。

大堂哥,你这么享受演讲,我不把这苦差事交给你,岂不辜负?

第044章 考的都会!!!

第二场考试, 有论一篇,判五道, 再诏、诰、表三选其一,合计七道题。

三选一的可以理解为草拟公文,看考生的文书写得怎么样。

判则是律法相关,跟现代的法学生考试类似,提出一个案件,考生要依律法论述,再说明违法的点, 然后给出处理意见。@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这两样对谢星珩来说, 比较容易考。

他初来古代,想理解规则,当朝律法和前朝律法都有看过。文书格式他在行,这算普通“翻译”,轻松搞定。

难点在于,他生长在红旗下,思想观念和当代统治者有着本质区别,案件上, 是要讲礼法、固权势, 还是适当展现“温度”,法理之外,还有人情道德。界限很难拿捏。

若求稳,则泯然众人。

太出格, 也会被摁下去。

最后一道论, 是论文说理, 在第二场相对简单的题目,看考生思维是否清晰, 有无官员必备的说理能力。

第一场是纯学识上的考验。第二场开始,就是对考生的基本素养考验,看他们有没有当官的潜质。

谢星珩押对了题,论的题目是朝廷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天灾。

运气也挺好,主题是水患。

论点则很奇怪,就差直接贴脸问“你觉得这个灾祸是因为帝王无德吗?”

都能来考举人了,应该没有人会愤愤难平,对着天子怼脸开大。

谢星珩很喜欢这道题目,他有科学观,可以根据地理情况,给出合理分析。

皇帝当然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因为当地的水力设施不完善,也没有抗洪分流的计划,全靠人力硬抗。

而这个问题,细分下去,又能均摊到各地官员身上。

遭灾地区的官员,本来就会被问罪。比如说枫江的知县,他要是活着,也得因县内数十万百姓被水淹而偿命。

别说什么跟他没有关系,他也不想。

他是当地父母官,出了事总要有人承担。

应灾工作得当,收尾有条理,没造成过大影响则另说。

否则谁管他冤不冤?朝代如此。

因论文指向,后面的公文主题,也是灾情相关,属于陈述意见。

谢星珩仔细看了看,这意见也很有趣,是请天子开祭坛,向天祈福的。

单纯字面意思,祈福就是祈福。

王权统治上,需要给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