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必是会被百姓唾骂死,甚至会出现起义军。
尽管被民间大势裹挟,令王漭很不悦,但此乃得民心的好机会,他可不想错过,左右那些官吏不是他这边的人,大多属于三公势力或者先皇党中的烂泥,他没必要去保他们。而丞相党早在很久之前便甩开脏东西,现在完全是站在百姓那边的正义一方,天下文人纷纷尊丞相齐文为至圣先师,尊那号为灵雨的女子为祥瑞仙子,二者身上集聚民心。
王漭怎叫一个嫉妒,可他既动不了手握他两大把柄的丞相,亦动不了那底细不明的灵雨,遂只能把怒火发泄到三公头上。
然而三公绝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使出两招。
第一招,让那些被盯上的官吏尽皆假意投奔王漭,王漭现在最缺人手与势力,他能抵得住大批官吏投奔这一诱惑吗?显然不能,王漭又不是与丞相党一条心,只不过受制于人,被迫为刀,他实际上恨死了丞相党。
眼下这批官吏的投奔体现出一件事,即三公的退步求和,以及暂时不会威胁他的帝位。王漭必须合计一下,是保三公打丞相的利大,还是反过来利大。
至于第二招则是将百姓的目光引到别人身上,这个人即是工部尚书蒙赋。
蒙赋可不是什么好人,他做官倒是没有贪污之类,但他这人好色,暗地里逼良为娼、强抢民女的事没少做,以前官闾尚未被大理寺打击的时候,那里面就有不少蒙赋派人或卖进去或送进去的可怜女子。
目前秦京虽然因为冬祭复又热闹繁荣起来,但这不过是一时假象,关于女子受掳受辱一事仍是百姓心头血淋淋的伤疤。
马治含冤而死之所以没有引起朝堂或民间的抵触,是因为吴侯辅的事被人有意泄露,再加上失踪女子凄惨的尸体被找到,寺人又从吴府中搜出不利于马治的书信。百姓由此得知一切“真相”,怒火怎能不起,怒火起则大势起,马治挡不住大势,也挡不住王漭的暗中下手,自然不甘心地死了。
就算马治无辜,证据能查出是伪造,但那吴侯辅只要是兵部的人,百姓就会认为兵部尚书马治与这些恶事脱不了干系。
何况闹得极凶的安国公之子一案,凶手兵部侍郎袁缤不仅是兵部的人,还是马治的前女婿,平安镇的马镇守也是黑心的主,不少去过平安镇的人都知道,只是不敢编排罢了。
那平安镇出现西北漠鬼,且是天虎力神这邪祟的发源地,谁能肯定马治和这一切没有丁点干系,反正对朝堂事知之甚少的百姓不能肯定。他们能见到的大多是事情的表面,马治死了,他们拍手称快,没有百姓会去了解马治的死忠与骨气,亦或整件事背后的阴谋诡计。
就像没有百姓会知道蒙赋要是突然下马会给本就艰难的官商之路再来一计重击,到时北秦财政出现问题,苦的是百姓,兴的是民怨。百姓只知道蒙赋触碰到他们的逆鳞,他该死。
三公一招祸水东引可谓一箭三雕。第一雕,他们手底下那些官吏暂时保住了,之后只须多做点有利于百姓的事,体现悔改之心,便能让百姓熄火。第二雕,刑部尚书愤而打击工部尚书蒙赋,为民做主,赢得民心民望,致使刑部地位提升。第三雕,蒙赋背后站着忧民王王屹,一旦此关系被世人知晓,他王屹的名声与民望皆会下降,甚至大失民心,被人骂虚伪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