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自己试做了几个罐头,吃起来还算不错,贺家人连声赞叹,冯解放、曹全安这两个老厨子也说挺好吃。
只有费立广尝了一口,嫌弃地说:“这还不如我现做的呢!”
贺明军一把夺罐头,更加嫌弃地说:“那你别吃,自己做去吧。”
费立广觑了个空子,又把罐头抢回来,盖好瓶盖收起来。
“凭什么不吃,有现成的罐头,谁还费那劲儿去做饭啊!”
费立广嘴上嫌弃,但罐头可是一口没少吃,还厚着脸皮又找贺明珠讨了几个罐头。
虽然贺明珠自制罐头的反响还算不错,然而,对于需要大批量制作的工业食品来说,在任何一道工序上的偏移,都可能会造成最终成品口味发生极大的变化。
除此之外,贺明珠对于市场可能的反应也不得而知。或许人们会很喜欢煤矿人家的
罐头。供不应求;或许这批罐头投入市场后连个水声都听不到,默默无声地消失不见。
因此,贺明珠在开厂初期非常谨慎,步子迈得很小,每走一步前都考虑了风险的承担问题。
比如说,厂房只租一年,万一罐头厂经营不善,那租金方面亏损的金额也很有限;
又比如说,第一批试制的罐头只有三千个,要是玻璃罐子不适合,或者外形需要调整,船小好调头,可以尽快进行后续改良工作。
在正式开厂前,贺明珠在厂房里垒了大灶,订了大号蒸笼,买了封口机,还印了一批商标。
这些都好说,但唯独在玻璃罐子上出了问题。
由于贺明珠首批定制的罐头数量太少,只有三千个,大多数玻璃厂不愿意接订单。即使客户上门,也高傲地不愿意多搭理。
贺明珠连吃几道闭门羹,最后打听到县里有家快要倒闭的玻璃厂,便上门询问定制一事。
县玻璃厂虽然经营不善,但面对找上门的贺明珠,却依旧嫌订单数量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