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望龙门
引子
当徐应明的假丈夫在 DDS 咖啡馆被日本特务逮捕的时候,她自己正坐在家中的书桌旁边分析情报,企图从中探测出日军的最新动向,然后通过电台秘密发往重庆总部。
这是一九四〇年的春天。桂南的战火尚未停歇,日本第 11 军却已筹备起针对第五战区的大攻势。每隔几日,便会有大量的情报如雪花碎片般向徐应明飞来。它们由潜伏组撒出去的情报员收集提供,然后在固定的时间交给组长邓叔谧,最终汇集到爱多亚路 47 号公寓三楼的一间出租屋里。
这里是徐应明和邓叔谧这对年轻的“工作夫妻”的住所,也是他们的情报中转站。徐应明的任务便是从纷杂的信息中筛选、分析出有用的对日情报,然后将他们转换成一串毫无规律的数字发给重庆的上级。她是情报分析的老手,许多看似平常和毫无关联的文字,总是能被她发现疑点。
然而今天下午,面对桌子上摊开的这些纸张文字,她却感到心神不宁。
徐应明看了一眼时间,已经是下午五点一刻。她皱了皱眉,放下笔走到窗户前,望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焦急地等待着。距离约定时间已经过去整整十五分钟,然而一向严谨准时的邓叔谧却迟迟没有出现。
出事了。
对于一个情报员来说,时间差池就是上了膛的枪支里的子弹,随时都有可能要了自己的命。而邓叔谧作为一个老牌特工,不会不知道这一点。
徐应明又看了一眼手表,深深地吸了口气,做出最后的决断。她从衣柜的暗格中取出电台,给重庆总台拍了一份加密急电:
三组生变,邓似已被捕,情况未知。
062。
几分钟后,在公共租界爱多亚路 47 号的公寓突然起火,火势迅速蔓延,最终发展成难以控制之势。待工部局警务赶到时,他们只在那里发现了两具烧焦的尸体。
街角的阴影里,一个压低帽檐的身影隐入人群中。
位于重庆九尺坎街口的烟杂店是这一带居民的“老地方”。老板姓方,是个朴实且温和的中年人,然而却没有人能说得出他的名字。民国廿五年,他和妻子一起来到这里,此后便居下来,一晃已是五年过去。
他的妻子死于半年前那桩校场口的防空隧道事件。那是 1941 年 6 月 5 日,成千上万的重庆市民为躲避空袭窒息而亡,他却因在外地而躲过一劫。几天后,他终于在善后处理所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尸体已经腐烂,在炎热的夏日里散发着难闻的气息。
在重庆,每一天都在死人。
日本人对重庆市区日夜不停的“疲劳轰炸”日渐减少,转而变为零星的轰炸,似乎是忙于太平洋上的战事而无暇东顾,整座城市再一次恢复了生机。老方烟杂店的生意也日渐忙碌起来,进货,谈价,售出,理账,只是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时,阁楼里闪烁起微弱的烛光。
然而这一天,店里却迎来了一个本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人。
她穿着最寻常的阴丹士林蓝旗袍,别着一对白玉兰耳坠。店里买客都已经走光,只留她一个人静静地站在门口,整个人周身却是散不去的阴郁颓丧之气。
和印象里的她很不一样。
老方和这个人曾有过两面之缘,却都不怎么愉快。一次是在龙门茶馆,她给了他一份军统第二处中共科制定的针对地下党的抓捕计划;第二次是在围捕的行动现场,他远远地看见,在那一群将自己的同志逼至绝境的持枪特务中,便有她的身影。
“你不应该来这里。”老方说。
她站着没有动:“我以为你会问,我是怎么知道你在这里的。”
“戴笠想把重庆布置得同天罗地网一样的严密,只可惜,那些人却远不能实现他的理想。”老方笑着摇摇头,说,“更何况,那些眼线的布置又有多少经过了你的手。”
他放下手中的东西,从柜台后面绕出来。“进来吧。”他说。
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