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也是我对于谍战的浅薄理解。理智和冷静、果断重要吗?当然重要。可是这不意味着特工便要摒弃情感。就像沈志荪对徐应明说的“如果一个人摒弃了他的感情,那么便不是理智和冷静,而是冷漠。他会在日复一日的心性消磨中,最终沦为丧失人性的杀人机器。”

这便是国共两党在特工培养中的差别。

徐家父女的亲情线是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一部分,甚至有朋友说,父亲徐从道比男主更像“男主”。

在我的设想里,徐从道是一个既有着知识分子的儒雅气质,又有着军人一般果决和凌厉的人。他英年早逝,牺牲之时也只有四十六岁。如果认真算来,今天也是徐从道先生的忌日。

徐应明终其一生都在渴望着亲人的陪伴,然而生于乱世,身处风暴漩涡之中心,便注定了她无法像寻常人家的孩子一样,在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庭里长大。徐从道的父爱是沉默和内敛的。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可是国家已至存亡之际,他有自己的使命,因此只得伪装,哪怕是面对自己的女儿也是一样。

作为父亲,徐从道却无法带给徐应明安全感,为此,他是遗憾的,更是愧疚的。但是我想,徐从道最无法原谅自己的还是将徐应明也牵扯进了这秘密战线的斗争中。一九三八年,徐应明下定决心加入军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希望能够摆脱父亲“汉奸”的阴影,后来重返上海,应岩崎隆司之邀加入国际问题研究所,而此时的局面已非徐从道所能控制。他只能继续假扮着她的敌人,却在暗中尽可能地默默保护着她。

褚绍伯牺牲后,徐从道失去了自己的兄弟、战友,也失去了中统局的信任。他成了一枚弃子,然而身后日本人却仍旧虎视眈眈。徐从道找到共产党,帮他们做局安排莫晓南打入汪伪,可是面对这样一个只比自己女儿大一岁的后辈,他于心不忍却又无可奈何。或许他也是由此想到了徐应明吧,莫晓南之今日会不会就是自己女儿之未来?因此我们才会看见,在莫晓南的审讯过程中,徐从道自始至终都在尽可能地保护她:让徐应明去“劝降”,心理暗示,脱党声明,还有最后的吐真剂,也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莫晓南的痛苦。

后来岩崎隆司对他的怀疑逐渐加深,徐从道出于大义,也为了保护两个女孩,坦然赴死。他不知道徐应明究竟效忠于哪一方面,但是出于对共产党的信任,他还是与对方做了交易用自己的死亡彻底坐实“汉奸”身份,断绝莫晓南被敌人怀疑的可能,而共产党方面则在必要时刻,对徐应明予以保护。

这是他作为父亲,能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

再后来,徐应明追随父亲脚步,走完了他未至的路。直到十余年后,半岛上那火光冲天,一如一九四一年七月七日京沪专线上的那场爆炸,两代人的命运在硝烟与烈火中逐渐重叠。

胡文怡是徐应明心中,继亲人之外,最为重要的一个人。与徐应明不同,胡文怡在一个温馨充满爱意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她自信,明媚,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在学校里,她是众人仰慕的存在,学业优异,家世优渥,还是思想进步的学生领袖。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并没有因为徐应明父亲的关系而以有色眼镜看她。

在相处的过程中,胡文怡探知到了徐应明内心深处对于侵略者的痛恨,却也尊重她的每一个决定。她们是知己,志同道合,如果没有一九三六年夏天的那一场意外,或许两个人早已以同志相称。

周先良的阴谋并没有得逞,但经此一事,胡文怡却是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革命斗争的残酷。她变得内敛,也更加成熟。于是我们见到了正文一开始这样一个成熟稳重、信仰坚定的地下党员形象。

相比之下,莫晓南之于徐应明则更像是亲人,是姐姐。两人相识于一场交易,却在后来随着徐从道的牺牲而愈发亲近。当徐应明得知一切真相后,她潜意识里便将莫晓南当成了自己的姐姐,帮助她,保护她。徐应明安排莫晓南打入国防部,又在解放后为了掩护她的身份而不得与组织相认就像多年以前她的父亲一样这是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