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对赌协议

戴齐是薇薇安见过很多的那种典型“30 under 30”或“40 under 40”男:人均学历体面,美高美本,不是斯坦福就是哈佛商学院毕业。毕业后首份工作,必定是在国外投行或大型咨询公司。回国后,立即投身创业创新大潮,一个概念接一个概念,公司倒闭了也没关系,反正都是投资人的钱,自己还可自称连续创业者。市道最好时,只要 PPT 做得漂亮,钱就源源不断。“30 under 30”们往往在登上这个榜单后失败破产甚至跑路,杳无音讯者,也不知凡几。但这不并影响一波波后浪不断,以这个 title 为傲。

他们身边,常有一位画亚裔妆英文地道的女朋友,这也是他们的最佳饰品。不过,戴齐的女友 Amy 并非陪衬品,精明强干更甚于他。对付戴齐,只需给他猛戴高帽即可,Amy 却没那么好对付。

一开始接洽,Amy 便高高在上说,他们对财务投资人有三点要求:没有对赌协议,没有开店速度要求,不干涉日常经营管理。

薇薇安当然不可能答应。

这天在会议室,戴齐仍一如既往高谈阔论,具体对接事宜则由 Amy 全程负责,任何一份文件乃至于一片纸张,在交给第三方前都要经她审阅。

薇薇安看得出,Amy 那到位的笑容和配合的表态,都是表象,公司财务状况与运营情况都被她捂得死死。之前对财务负责人做访谈时,对方一问三不知,态度十分倨傲,除了三张表上明确列示的数字她会装模作样答一下,其他问题则均回答:“这个现在我不清楚,需要回去查证之后再告诉你”。这必定是 Amy 要求她的。

可薇薇安想,这倒也未必能证明董力暗示的财务造假存在。或许 Amy 只是过于自信,认为他们的思路和品味如此稀缺,怕被同业抄去,所以哪怕对投资人都异常警惕。

这种狂妄在年轻创业者中,倒也算正常。虽然魔鬼全在细节中,他们那自以为是的奇思妙想,其实并不值钱。

时间过半,戴齐和 Amy 虽然对扩张模式仍说不清楚,但二人做金融和咨询出身,口才没得挑,中英掺杂,洋洋洒洒,说上几小时都是基本功。

听着他们颇为自得的演说,薇薇安一心二用,在琢磨决策会上会被问到些什么。

高高在上的委员们,绝非每个行业都懂,但总不能显得不懂。多数时候,他们只是按照通用逻辑,追问一系列固定问题:市场规模、消费场景、盈利模式、财务模型、退出路径、回购条款……等等。

而这追问是否理性犀利,决策意见最终为“是”或“否”,许多时候并不在于项目本身,而取决于一些不能摆在明面上的考量。譬如,自己与责任董事关系如何,有无罅隙。关系不错的话,谁都乐意行个顺水人情。

反正花的也不是他们自己的钱。

功成必然有我。至于功败……那自然是大家的事。

差不多了。薇薇安知道,再多问下去,也只会听到空洞的漂亮话,于是礼貌提出结束。她打算回公司跟贾岚汇报情况。杨子琪照例懒得再折腾回公司,有了此前教训,薇薇安连声答应:“你自己安排就好了。”

回到公司,薇薇安便去敲贾岚的门,他也急着听汇报。

“个人角度,我当然很希望投成,但目前感觉稍有一些负面。”薇薇安字斟句酌。

贾岚抱着双臂,朝后靠在椅背上:“你说说看。”

“投新消费新零售的逻辑在于 scalability,前提是单店模型足够科学和可复制,加上本土经验足、运营能力强。但这两位创始人都没有餐饮零售业的经验,甚至回国都还没两年。目前看,品牌调性是有的,也有一定经过验证的客群,但运营、拓店上面有很大短板。这个需求又太窄,放一两千万进去而期望未来有很高回报,我个人觉得这类项目好像不是我们这样的机构应该投的。”

她知道这项目是贾岚推动的,他一定有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