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面馆也比冬日更加忙碌。
温楹也商量着给黄氏和柳絮涨了工钱,从原来的五十文涨到六十文。
黄氏与柳絮推托着不要,原本的工钱已经够高了,六十文一个月差不多要二两银子了,那些个木匠工匠一个月也差不多就这个钱。
她们做这个活也不用什么手艺,简单地很,哪用得着那么多?
温楹劝说道:“现在面馆赚钱了,有阿娘和大嫂一半的功劳,给这个钱不算多,豆苗豆芽的笔墨纸砚可都要花钱,还贵得很,大嫂想她们天天回来用树枝在地上写吗?”
柳絮眉头紧锁,纸贵墨更贵,一百张纸就要六十文,一两墨要二百文。
写完了就没了,姜豆苗和姜豆芽入学,温楹送了二人一套笔墨纸砚差不多花了八两,死贵死贵的。
柳絮都舍不得她们用,每次从学堂回来,学了什么都让她们在院子里,用树枝温习,毕竟刚学也没认识几个字。
写的也不好,写纸上就是浪费了。
上学真真的贵死了,一年的束脩加笔墨纸砚都够一个百姓家一两年的嚼用了。
要不是有二郎和温楹,豆苗豆芽入学这事真是想都不用想。
温楹却说,写纸上与在地上写完全不一样,她的一手好字,当初可没少浪费笔墨。
柳絮也知道,豆苗豆芽每次在纸上写,都是小心翼翼地,怕写的不好浪费一张纸,又浪费了墨水。
她也想女儿敞开写,写的不好就写的不好,继续练就是,纸张她会买,墨条她也会买,不想女儿养成抠搜的样子。
柳絮点头应下来,明年她要自己给女儿交束脩,还要买笔墨纸砚。
黄氏就说她不用了,她一年也花不了几个钱,姜杏儿不用上学,她也就给两个外孙一点零用,再给豆苗豆芽花一些,其他都不用她操心。
温楹见老太太态度强硬,没劝说什么,只是在心里暗暗打算,等姜杏儿出嫁的时候给她多添些嫁妆。
.
老百姓的日子就是这样的平平淡淡,每天都为三餐奔波,不知不觉就快寒食节了。
每年这个时候,都烟雨蒙蒙,姜河湿透了一身。
温楹忍不住要说他:“蓑衣怎么不穿着?病了怎么办?”
姜河:“蓑衣重,做事不方便,反正都湿了,也不在乎这一段路了。”
温楹:“春雨夹寒,你就不把身体当回事?老了怎么办?”
姜河:“我的身体你还不清楚?”
温楹一点都不想理他了,爱生病就去生病,虽然嫁给姜河这么久,没见他发一次热,也没有听说他哪里不舒服,不过淋湿了就是不行。
明明有蓑衣可以穿,非要逞能,嫌弃重,他怎么不嫌弃每日来回跑麻烦。
温楹前些日子听柳絮说衙门是有可以睡觉的地方,姜河以前下雨,下雪,就在衙门住一晚上。
开春后,温楹不觉得冷了,让他下雨就不要往家赶。
春雨一下就是两三天的,也不大就是不停,晚上回来淋湿了,早上去也淋湿了。
看得她直心疼,这男人就是倔脾气,非要回来,说什么没她睡不着,用黄氏的话就是他鬼迷心窍。
有一回温楹与他商量好了,那天晚上尽力满足他,结果人还是回来了,说什么东西放家里了明天要用,简直就是骗鬼,真是白费她前一晚的力气了。
.
明后两天是寒食清明二节,寒食节诸户家中禁火,只能冷食。
晌午后柳絮便开始做青团。
艾草叶煮熟,弄成汁,加到糯米粉里,揉成团,馅料有两种一个是红豆馅,一个芋头馅的。
红豆和芋头都蒸熟,再压成泥,试甜味,再加糖。
温楹把两种馅捏成等份的剂子。
柳絮取一个小面团,轻轻按出一个凹陷,将馅料填入其中,再将口子封好,搓圆平放,一个绿莹莹的青团就好了。
青团在江南是富有时令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