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县令将人判了罪,再准徐娘子和离。

再说这兰亭诗社是由几个娘子筹办的,听说还有几个是世家娘子,她们大多擅长六艺,还经常结伴游玩,吟诗作对,甚至和男子一样讨论天下大事。

徐娘子也在其中,姜豆苗在私塾读书这几年见过几回徐娘子,她见姜豆苗好学,心生喜欢,便提出要认她为干女儿,带在身边教养。

柳絮是舍不得女儿的,豆苗这一去可能就是三五年的,不似在私塾每天都能归家。

温楹摸着肚子,她知道柳絮的不舍,要是她也舍不得,女儿在外面要是冷了热了病了,没人照顾,真的会心疼死。

到了学堂下学的时间,柳絮照常来接姜豆苗姐妹。

柳絮这一接送就是三年,姜豆苗不想阿娘每天这么辛苦,说过几次她们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回家,但柳絮还是天天来接。

今天来的有些早了,徐老夫子还没下课。

徐老夫子的儿子徐孟才看到柳絮,忙招呼道:“柳娘子来了,快些进屋坐,阿爹今天有些晚了。”

柳絮:“是我来的有些早。”

徐孟才招待柳絮到茶室落座,又给她斟茶:“柳娘子请吃茶。”

柳絮点头:“徐郎君客气了。”

话落,谁也不再开口说话。

徐孟才是去年归的家,他在外漂泊了六七年,靠着摆摊卖些字画,给人写书信糊口度日。

去年在州府遇见同窗好友,告知他家中父亲的一切,他起初有些不信,但又忍不住好奇心,最终回家探望。

他也不敢直面徐老夫子,只躲在窗外偷看,却看到父亲在课堂上面带笑容,戒尺也没拿在手中。

他正恍惚中,柳娘子喊了他一声:“郎君也是来接孩子下学的?”

他慌张要逃跑,被徐老夫子给叫住了:“孟才,你回来了。”

只是一句话,徐孟才的脚就跟定住了一样。

过后,二人默契不再谈起过往,徐老夫子也不问他这些年在何处。

徐孟才回了家,每天看着柳娘子送两个女儿来学堂,又来接她们回去。

有时他也教这群孩子一些功课,只不过他是个童生,能教的也浅薄,倒是学生们愿意捧场,常常说夫子真厉害,又央求着他讲些外面的事。

下学钟响了,徐孟才被拉回思绪,柳絮也起身告辞。

回家的路上,姜豆苗轻声道:“阿娘,我想认徐娘子为干娘,想去诗社。”

柳絮回道:“好。”

清明过后,柳絮就送姜豆苗去了兰亭诗社。

温楹去年九月诊出喜脉,当时已经怀了一个多月,按照李郎中的推算,她该在五月初生。

当初生小豆子的时候是九月,不冷不热的刚刚好,这次赶到五月,这才初夏,天就热的不行,孕妇身子重,就觉得更热了。

姜河说买冰放到屋里,家里现在存有一百多两,去年买房子花了四十多两,其余的是黄氏与柳絮垫上。

就这些钱可够买几次冰?夏天才刚刚开始,都买冰了,后面孩子出生花销怎么办?

总之,温楹就是不许姜河买冰。

白日她歇晌,便让小丫鬟在旁边摇扇子吹凉,这个小丫鬟是刚买的,叫杜鹃,是个机灵的孩子。

知道温楹热,会打井水给她擦身子,竹席也擦一遍,再扇风便能凉快些。

第140 章 生了

到了五月初五这天,吃过粽子,姜河就一直盯着温楹的肚子,最后忍不住问道:“你说今天会不会要生?小豆子重阳节生,你产期又在这几日,要是今天生可就巧了。”

温楹热得烦躁,一点都不想理他。

过了端午,温楹还没有发动的迹象,姜河看看她的大肚子,每天都心惊胆战的,出门前都要强调一遍:“若发动了,叫人去知会我,近日我都在衙门,不出去巡街。”

这些话他都说过好多遍了,温楹不耐烦地道:“行了行了,你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