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下二十亩地,加上祖辈留下十亩地,加起来有三十亩。
后来在镇上买了这四间屋子,一家搬到镇上住,便把赵家庄的田都租给佃农。
前两日,唐员外找田逢春做家具,要的急又要好的木材。
唐员外给的工钱高,田逢春不好误了人家的事,这两日找木材铺子看木材,都是早出晚归。
再者田逢春也有些私心,他准备给阿楹多添些嫁妆,唐员外家做的家具都是好木材,省出来的边角料,也好过他花钱买的。
到时候给阿楹打两件上好的箱子,就算打不了箱子,打几个首饰盒也有的。
田逢春将自己打算说给赵秀月听,又说让姜河送她们去,也好让姜河和温楹培养感情。
赵秀月觉得有道理,两人虽然定亲了,但彼此还不了解。
婚前还是要多接触熟悉一下,不然成婚那日,两个不熟悉的人却要做最亲密的事。
这种事赵秀月想想都觉得很奇怪。
现在温楹和姜河也定亲了,只差最后一个礼,说句不好听的,温楹已经算姜家妇了。
他们两个手牵着手走大街上也没关系了。
也不用被人说什么名声的闲话。
她做小姨的,使唤一下外甥女婿,有什么不可以的?
姜河点头:“后日我来接小姨。”
.
到了这日,姜河神清气爽,直接叩响赵家门,没有在门外徘徊半天。
赵秀月问他吃早食了没有,没有进来吃些。
姜河为了早些过来,在家就随便对付两口,本来不饿的,但闻到赵家桌上的面就饿了。
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
赵秀月给他拿了个海碗,帮他夹了一大碗面,配上一筷子的黄瓜丝,再浇上两大勺肉臊子。
“尝尝,这是阿楹做的。”
姜河拿起筷子随意拌几下,发现这煮好的面竟然不坨成一团,端起碗便大口吃起来。
一吃就停不下来,这面竟比他想象的还好吃,面劲道,肉臊子咸香,配上黄瓜完全吃不腻。
温楹看他吃的极快,又发出吸溜声,眉头微蹙。
她习惯吃东西不发出声响来影响别人的胃口,总是细嚼慢咽,阿爹总调侃她说,家里养了个大家闺秀。
阿爹虽这样说,但家里人吃饭时还是提醒他们别吧唧嘴。
不过家里开着面馆,形形色色的人,下至贩卒走夫,上至富绅学子。
所接受的教养各不相同,有人吃一碗面,面汤会飞溅,还伴着吸溜声。
阿爹很喜欢这种声音,说这样子吃面不容易烫嘴,还有就是吃面发出声音是表示这面很好吃。
再有就是有这声音说明有人来光顾生意,顾客为大,他们想怎么吃是他们的事,我们管不着。
哪有开面馆纠正别人吃面的方式,这不是赶跑客人?
温楹却不喜欢这声音,家里面馆经营着早食,大早上面馆全是吸溜声,温楹住在后院都听的到。
一大早就被吸溜声吵醒,任她再好的性子,天天如此,也忍不住发一下脾气。
后来阿爹想办法,在院子里多砌一堵墙,吸溜声才减弱。
思绪千转,如今再听这吸溜声,倒有几分怀念。
赵秀月看他吃的快,以为他没吃饱,又将盆里都给他。
赵知焕看着自己小碗里还有半碗,笑道:“姐夫,你真厉害,比阿爹还能吃。”
姜河面露羞赧,他倒像是上门讨食了,将人家东西吃了一大半。
“所以姐夫才长这么高,你这么矮就是因为你不好好吃饭。”赵筠说完,又问姜河,“姐夫,是不是很好吃?阿姐还会做很多好吃的。”
姜河点头,上次他吃阿楹做的东西,还是那个鲜花饼,没想到阿楹不仅做鲜花饼好吃,做这个面也好吃,好吃到他快把舌头都吃下去了。
他真的是祖坟冒青烟了,才能娶到阿楹。